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转」【节气】小暑至苦夏始 健脾养心很关键

【节气】小暑至苦夏始 健脾养心很关键
转自公众号:广东省中医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3MTMwMg==&mid=2652228673&idx=2&sn=23f22c6ccde7cc33c5022425f2ba6a8d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研究室医学博士 黎创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2016年的小暑节气始于阳历7月7日。而小暑节气的第10日,也就是阳历7月17日即进入了三伏天的头伏(初伏)。总的说来,小暑与头伏的到来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呈现出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的气候特点。而在小暑前后,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其《小暑六月节》中写到,“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形象描绘了小暑节气的某日,热风拂动,竹林喧哗,天色昏暗,雷声炸响,一幅山雨欲来的独特画卷。

小暑在祖国传统医学里属于“长夏”。唐代著名医学家在整理注释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时,对其中《六节藏象论》的“长夏”注解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在《藏气法时论》的“脾主长夏”旁,其注解:“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这里的六月为农历六月,意思是指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的脾相呼应。

由于这一时节的气候特点,人体在小暑容易出现胃口下降、口干口苦、疲倦乏力,烦躁失眠以及体重减轻等现象,也就是文学作品中形容的“苦夏”。在没有空调和冰箱的古代,人们靠的是通风、少动、调节情绪等方法应对暑热。如白居易的《消暑》一诗,“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深知“烦夏莫如赏夏”,“心静自然凉”的道理,调整身心,才能更好地度过炎炎夏日。这些方法在现代仍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饮食养生方面,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无论从传统医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寓意的角度,中国古人都把藕置于极高的地位。古人认为藕“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以此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人格形象,故而被文人墨客所喜爱。例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水龙吟》中写道,“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意指自己被贬谪黄州的苦闷中,唯有留恋莼菜、白藕、珍米、锦鲤的美味,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度年华。而婚礼宴席上的喜庆莲藕,又寓意“佳偶天成”。
中医认为莲藕味甘性平,能治疗苦夏之病。清代著名医家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藕“生食生津, 行瘀, 止渴除烦, 开胃消食,治霍乱口干, 疗产后闷乱。……熟食补虚, 养心生血, 开胃舒郁, 止泻充饥”,甚至具有一定解毒功效,外敷还能治疗冻疮。近代中医伤寒学、温病学大家丁甘仁在治疗暑温、湿温之病时,均用鲜藕四两,切片入煎。体现了生藕凉血散瘀,止渴除烦的功效。

莲藕煮食的方法众多,例如《随息居饮食谱》中介绍了两种煮食方法,其一,用砂锅小火煨烂后,加入白蜜(一般指结晶后的洋槐花或椴树蜂蜜)适量, 小火收干可食用。这种做法最补心脾;其二,老藕熬藕汤常常饮用,特别适于“阴虚肝旺, 内热血少, 及诸失血证”,“久久自愈, 不服他药可也”。此外,自制藕粉“为产后、病后、衰老、虚劳妙品”。清代才子袁枚喜欢吃嫩藕,认为其“虽软熟而以齿决,故味在也”,“须贯米加糖自煮,并汤极佳”。

藕尖是没有成型的嫩藕,也叫藕带。《本草纲目》中介绍藕带“功与藕同”。藕带与莲藕一样,都是小暑节气的应节食物,以下介绍鄂菜代表“酸辣藕带”的做法:

酸辣藕带

材料:
藕带3根(约250g),生姜末、蒜末、干红椒圈、花椒粒、盐、白糖、白醋及橄榄油适量

步骤:
1、 藕带洗净去表皮,斜切成段,冲洗干净后冷水浸泡备用。
2、 热锅注油,中小火将花椒粒爆香后捞出,下姜末、蒜末及干红椒圈煸香。
3、藕带控水后入锅,入少量糖盐及白醋调味,大火快速翻炒约2分钟左右起锅。
这一菜品可根据个人口味,在装盘前加入醋或辣椒油等提味。

黎创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擅长治疗:中医辨证、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尿酸性肾病等多种疾病,以及各种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健康调养。
应诊:周一上午、周五上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西区三楼内科门诊),周六上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研修楼七楼治未病健康调养门诊)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