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张仲景
张仲景,南阳郡涅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因而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刻苦学习《黄帝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基本原则。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张仲景不仅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还有《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可惜只有《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大部分。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伤寒杂病论》亦有散失。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到了北宋时代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匿要略》两部书。
【八纲辨证与六经论治】
八纲辨证是张仲景著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通过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来分析和检查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而归纳出来的。在辨证时还需联系病人体质以及致病因素的强弱。
六经论治是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六经理论引出,通过张仲景的运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所谓六经,就是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和三阴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张仲景把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引起病理生理的变化现象,以及病势进退缓急等变化,加以综合、分析,用三阳经、三阴经的名词,归纳成为六个证候类型。
【坐堂接诊】
相传,张仲景在担任长沙太守时也不忘为百姓解除疾苦。在封建时代,官员不能私入民宅,也不能随便接近百姓。但他认为只有接触百姓,才能给他们治病,也才能提高医术。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择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而专为百姓治病。
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仔细地给百姓治病。时间久了,形成了惯例。每逢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他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
【养生三法】
养正:张仲景认为“内养正气,外慎风邪”是养生的根本。他认为人存于世,天地之气供人生存,而邪气则会致病。但是人具有能动性,可以改造自身,内养正气,顺应自然规律,气候变化时自身还能够保持稳定的新陈代谢,使得生理机能保持稳定。这就要求平日注重自己身体的调节,同时兼顾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衣物增减、饮食改变等。
博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张仲景拥有博爱的性格。他给贫苦百姓看病从不收取诊金,他认为博爱是养生里很重要的一环。关怀别人,就能够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心地善良的人,内心没有诸多杂事,自然能够延年益寿。
素食:饮食方面,张仲景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饮食应当做到“两五配四加新鲜”。“两五”的意思是说平日里主食应当五谷相配,炒菜时要五味相宜,如味道过咸也是不可取的。“配四”是指所吃的蔬菜应当符合气候与时节,在现在看来就是少吃“反季节蔬菜”。“加新鲜”就是食材要新鲜,这当然是饮食的基础和前提了。
来源:广州神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