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肿瘤经验总结
文/吴涛,等‖来源:
导 读:陆明教授治疗肿瘤善用虫类药,认为虫类药攻邪有“虫蚁搜剔之能”,总结虫类药具有剔邪搜络、软坚散结、攻坚破积、活血化瘀、止痛等功用。
陆明教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名专家,为第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陆明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运用中医药辨治疑难杂病、恶性肿瘤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尤善用虫蚁之品,效果甚佳。笔者作为第5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近年随先生侍诊,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试将陆师应用虫类药治疗肿瘤的临证经验整理、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肿瘤的痰、瘀发病机理
陆师认为肿瘤的发生以正气不足为前提,伤于外邪、饮食、七情等,气机阻滞,瘀血凝结,瘀血、痰湿互结,结滞难化,聚结成块,积聚不去,久之成癌,是“内有有形之积”,多有癥瘕痞块存在,癌毒深入络脉,致脉络损伤、瘀阻,朱丹溪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的多是痰。”肿瘤坚硬而牢固,聚结成块,经久不消,坚硬如石,局部疼痛,舌质紫暗,脉涩滞呈“瘀积癥癖证”者,皆可用化痰通络法、活血通络法,破瘀散结、消除肿块,改善病灶周围的气血运行促进抗癌药物的渗透,使肿瘤软化、消散,缓解症状,控制发展。
2 常用虫类药及经验
陆师认为虫类药乃“血肉有形之品”,攻邪则有“虫蚁搜剔之能”,性味多咸、辛,气温或平,有小毒。咸味走血分、软坚散结,可治癥瘕痞块;辛味“能散,能行”,性温,多能行气、行血,可消除瘀滞,又以取类比象法,虫类药性善走窜,剔邪搜络,攻坚破积,正如叶天士所言:“久则邪正浑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药疏通诸邪”。虫类药种类繁多,功效各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抗肿瘤作用[1]。陆明教授治疗肿瘤常用的虫类药有全蝎、蜈蚣、僵蚕、土鳖虫、穿山甲、水蛭、壁虎、乌梢蛇、蜂房等。
全蝎,辛,平,有毒,归肝经。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可入颅、可进骨。《本草纲目》:“蝎,足厥阴经药也,故治厥阴诸病。诸风掉眩、搐掣,疟疾寒热,耳聋无闻,皆属厥阴风木,故李杲云,凡疝气带下,皆属于风,蝎乃治风要药,俱宜加而用之。”张寿颐言:“蝎乃毒虫,味辛。其能治风者,盖亦以善于走窜之故,则风淫可祛,而湿痹可利。……皆挟痰浊上升,必降气开痰,始可暂平其焰。观古方多用蝎尾,盖以此虫之力,全在于尾。”临证多用于治疗淋巴结转移癌、脑瘤、恶性淋巴瘤等,可与蜈蚣、僵蚕、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莪术、牡蛎等配伍治疗,陆师尤喜用于脑转移患者出现头痛头晕、肢麻偏瘫等风动痰扰的症状。全蝎足尾头翅俱全,更能治疗诸般疼痛,尤其是癌性疼痛,可与蜈蚣、僵蚕、乌梢蛇、马钱子、血竭等配伍。常用量为3~6 g,入煎剂。研末吞服,每次0.6~1 g。外用适量。
蜈蚣,辛,温,有毒,归肝经。解毒散结,通络止痛,息风止痉,可入血、行气,外走皮肤,内入脏腑。《医学衷中参西录》言:“蜈蚣,走窜主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陆师常与全蝎、僵蚕同用,治疗脑瘤、脑转移癌,或晚期癌痛。常用量为蜈蚣2条,入煎剂。或焙干研粉,每服2 g。全蝎、蜈蚣皆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息风止痉之功效,临床常相须为,以协同增效。而全蝎性平,其力不及蜈蚣;蜈蚣温燥毒烈,性善走窜通达,息风镇痉功效较强,又可攻毒疗疮,通痹止痛疗效甚佳。
僵蚕,咸,辛,平,归肝、肺、胃经。化痰散结,息风镇痉。《本草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一切金疮,疔肿风痔。”陆师常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鼻咽癌、喉癌、甲状腺癌、脑瘤等,也常用于肺癌、白血病、乳腺癌、消化道肿瘤等的治疗中。《本草汇言》谓其“凡诸风、痰、气、火、风毒、热毒、浊逆结滞不清之病,投之无有不应”。僵蚕味咸,能软坚散结,又兼可化痰,或与浙贝母、夏枯草、生半夏等化痰散结药同用。可与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等清热解毒药同用。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僵蚕无毒,煎服,5-9 g。研末吞服,每次1-1.5 g。
蟾皮,辛,凉,有小毒。归心,肺,脾,大肠经。可解毒、止痛利水消胀。《本草纲目拾遗》曰:“能拔毒、收毒。”蟾皮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此药对各型胃癌均有不同程度疗效,对溃疡癌变的疗效最好,胃癌患者服后能止血、止痛、促进食欲,并有缩小瘤块、消除腹水的效果。内服:煎汤或研末,6-7 g。外用:敷贴或研末调敷。治疗癌性疼痛及体表可及的肿瘤,可有一定的止痛、缩瘤作用。
土元,又叫地鳖虫、土鳖虫,咸,寒,有小毒,归肝经。可破瘀血,续筋骨,止痛。攻坚破瘀之力较强。《本草经疏》:“治跌打扑损,续筋骨有奇效。乃厥阴经药也。咸能入血,故主心腹血积癥瘕血闭诸证,和血而营已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陆师用其擅治腹部肝、胆肿瘤,盆腔妇科肿瘤等,可与鳖甲、莪术、水蛭、僵蚕配伍,亦常用于治疗骨转移,配伍骨碎补、透骨草、补骨脂等,常用量为6-10 g,入煎剂。
九香虫,咸,温。归肝、脾、肾经。能理气止痛,《本草纲目》记载:“主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抗癌作用元素分析表明[2],九香虫的抗癌、抑癌元素锰和镁的含量较高,镍、铬、砷、镉、铍的含量较低,可能有抗癌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癌胃部痞闷胀痛,肝胃气痛,及其他肿瘤改善食欲者,可解胃肠痉挛。常用量为6-9 g,入煎剂。
穿山甲,咸,微寒,归肝、胃经。性善走窜,活血消癥,通络之力较强,中医外科常用其消肿排脓。《本草纲目》记载:“穿山甲,古方鲜用,近世风疟疮科通经下乳,用为要药,盖此物能窜经络达于病所故也。”《医学衷中参西录》:“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并能治癥瘕积聚、周身麻痹、心腹疼痛。”陆师治肿瘤取其穿透,善通经络,散瘀消结作用,同时穿山甲又有收敛补虚作用,适合晚期肿瘤病人,多用其治疗乳腺癌、肝癌、恶性淋巴瘤、食管癌等。常用量6-10 g,可外用。
水蛭,别名蚂蟥,咸,苦,平,有小毒,入肝经。破血祛瘀,消癥散积。《本经逢原》谓:“咸走血,苦胜血,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乃肝经血分药,故能通肝经聚血,攻一切恶血坚积。”《本草经百种录》记载:“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水蛭药性较猛,破血攻瘀之力较强,陆师多用于邪实之证,常用于治疗恶性肿瘤中瘀血证明显而无出血倾向患者。还配伍牡蛎、夏枯草、制半夏、陈皮等治疗甲状腺腺瘤。常用量为6-10 g,入煎剂。入散剂用0.3-0.6 g,最大量1.5-2.4 g,研末装入胶囊内冲服最好,因水蛭腥味难闻,入煎剂时更甚。
壁虎,即守宫,又名天龙。咸,寒,入心、肝二经。《四川中药志》:驱风,破血积包块,治肿痛。壁虎味咸,咸能软坚散结,性寒善清热解毒,通络止痛,用于治疗肺癌、肝癌、食道癌。配夏枯草:本品苦寒,入肝胆经,功效清肝火,散郁结,是治疗肝脏血燥,瘰疬坚硬的要药,与壁虎相伍,软坚散结,清肝解郁,清热解毒功效大增。常用量为3-6 g,入煎剂。
地龙,性寒,味咸。归肝、脾、胃、肺、膀胱经。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络。《本草经疏》记载:“伤寒非阳明实热狂躁者不宜用,温病无壮热及脾胃素弱者不宜用,黄疸缘大劳,腹胀属脾肾虚,阴虚成劳瘵者,成在所忌。”李时珍称之: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近年研究发现地龙有抗肿瘤、调节免疫、降压、抗心律失常、镇痛消炎等作用[3]。动物实验表明地龙能显著舒张支气管,从而起到平喘作用,可明显的抗栓溶栓作用,还有一定的解热、镇静、抗惊厥作用[4]。陆师多用于肺癌治疗,常配合川芎、丹参等药物,改善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常用量为15 g,入煎剂,可长期应用。
乌梢蛇,性味甘咸,平,有小毒,入肺、脾二经。《开宝本草》:“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功与白花蛇同而性善无毒。陆师常用于化疗后手足综合征、末梢神经炎治疗。内服:煎汤,5-15 g;酒浸或焙干研末为丸、散。外用:烧灰调敷。
蜂房,性味苦,辛,平,有毒,归肝、胃二经。有祛风止痛,攻毒消肿,杀虫止痒作用。主治风温痹痛,痈疽恶疮,瘰疬,喉舌肿痛,风疹瘙痒,皮肤顽癣。《别录》说它能“治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可使“诸毒均瘥”。常用于治疗乳腺癌、肺癌、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癌及骨转移癌。内服:煎汤,5-10 g;研末服,2-5 g。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掺或调敷。
虫类药应用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大黄蛰虫丸,抵当汤(丸)等,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经过历代发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虫类药达120余种,约占动物类药物的1/4,使虫类药应用得到空前的发展。清代温病学家勇于创新,广泛应用虫类药物治疗各种疾病,论述较多,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指出虫类药具有行走攻窜、通经达络、疏逐搜剔之特性,胜于一般植物药。清初名医叶天士创“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说,对虫类药有了新的体会,因“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以“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着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取其味多辛咸,辛能入络散结,咸能入血软坚,其灵动迅速,非植物药所能比拟。陆明教授运用虫类药组方治疗肿瘤疾病范围广泛,不仅喜用虫类药且喜把几种虫类药共用,取各药之特点,加强协同之力。他在继承前人运用虫类药活血通络搜剔的思想同时,博采众方,融古同今,注重实效,灵活应用,疗效显著。
3 虫类药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证实,虫类药多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如全蝎、僵蚕、地龙、水蛭、蟾皮、壁虎等[5]。全蝎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与影响肿瘤细胞的黏附穿膜和降解基底膜能力、抗凝血作用、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促进细胞的调亡、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和抑制血管生成等有关[6]。我国学者对水蛭进行了体外抗肿瘤试验,水蛭素对小鼠肝癌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机制是水蛭有高抗凝作用,因而有利于抗癌药及免疫活性细胞浸入癌组织杀伤癌细胞[7]。另有研究表明地龙提取物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僵蚕体外试验证实,其醇提取物体外可抑制人体肝癌细胞的呼吸,可用于直肠瘤型息肉的治疗[8]。
4 虫类药应用注意
虫类药应用注意事项:(1)应用虫类药,要做到辨证确当、选药恰当、施用适当,有的虫类药破血行血为主,有的虫类药化痰散结为胜,有的虫类药搜剔止痛见长,应重视不同药物的个性特征,适当选用。注意辨证论治和适当配伍,如熄风搜风药其性多燥,宜配伍养血滋阴的生地、川石斛;攻坚之药多咸寒,宜配辛温活血活络的当归、桂枝,制其偏而增其效。(2)虫类药含动物异体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而出现瘙痒、皮疹,过敏体质患者注意忌用,一旦出现过敏应立即停药。(3)虫类药多有“小毒”,应严格掌握用量,不可用之过量,时间不可过长,应遵照“大积大聚,衰其半而止”的理论,严格用量,对峻猛攻药应减之或断续用之,以保证正气不衰竭。陆师在应用时一般视情况用3周至2月不等,间隔给药。如僵蚕有抗凝作用,故对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障碍及出血倾向患者应慎用。僵蚕含草酸铵,进入体内可分解产生氨,对肝昏迷患者慎用[4]。(4)肿瘤晚期患者体质较弱,用之宜更谨慎,要减少用量。如水蛭药力较猛,只适宜于邪实之证,服水蛭时一般要配补养气血药为助,以防对身体有害。(5)改变用药方式,酌情可研末穴位、循经调敷,局部给药以提高疗效。(6)改善服药口感,可酌加健脾消导之剂,替换同类药物,如水蛭腥味难闻,研末装入胶囊内冲服最好。
5 展 望
虫类药临床应用历史悠久,虽然对其具体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显示出其卓越的效能。虫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既要熟谙药物性能,又要善于和其他药物密切配合应用。既要发挥各药之特长,又能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巧与其他药物配伍,以协同增效。结合证型,兼顾整体,这是研究虫类药物,提高疗效的关键。虫类药物应用的剂量,炮制方法,与疗效有密切关系,但有的虫类药物含有毒素,应充分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应用时严格掌握剂量并严格观察[9]。
虫类药要积极尝试探索剂型改革,改变传统炮制过程中,一部分药物毒性被破坏,使其疗效受到影响,如运用低温冷冻干燥和生化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制成,最大程度的保留药物中有效成分,以增加疗效。有效尝试针剂注射。在临床应用虫类药时尚须注意:在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既要反对因畏惧虫类药毒性或峻烈之性,或因病人恐惧,而对虫类药弃之不用,也要反对不从疾病治疗需要出发,动辄以虫类药起手,以图近期捷效,一时痛快,孟浪从事。
虫类药在肿瘤中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陆师认为,必须大胆实践探索,才能不断发掘新药,开辟应用的新天地,并加以继承发扬,使虫类药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何秀兰,胡凯文.王沛教授应用虫类药肿瘤肿瘤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6(1):20-21.
[2] 张霄峰,刘占文,党海珍.几种动物药治疗肿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858-859.
[3] 刘亚明,郭继龙,刘必旺.中药地龙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11,(03):44-45.
[4] 张豁中,温玉麟.动物活性成分化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52.
[5] 张民庆.抗肿瘤中药的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
[6] 刘自力,刘海静.全蝎临床运用新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3):275-276.
[7] 刘贞丽,潘继富,董传海.水蛭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2,13(6):377-378.
[8] 甄德江.虫类药的应用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10):1557.
[9] 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53-456.
(收稿日期:2015-06-30 编辑:罗英姣)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凡是被本栏目采录的稿件一律免费发表,并支付200-400元稿酬。稿件内容可以考虑详尽介绍当地中医药针灸的发展概况,尤其突出表达国内与当地中医药在相关政策、立法、临床诊疗、学科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差异。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可自选主题,建议图文并茂。
凡是被肿瘤专题栏目采录的稿件,属国家级课题者给予600元的稿酬,省级课题300元稿酬,将在3-6个月内发表(上述措施综述文章例外)。稿件内容重点报道中医中药在肿瘤预防与治疗中的前沿进展。可包括中药单体或复方抗肿瘤的细胞、分子及免疫等作用机制研究,肿瘤的中医临床研究、诊疗经验、新技术、个案报道等等。
特色栏目可采用官方网站或邮箱投稿(其余栏目只接受官网在线投稿)
邮 箱:
简介
办公
投稿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