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鼻是人体重要门户,中药芳香,闻出健康
中草药具有一定气味,与其性味相关,也是其功效的物质基础。一些中药天然芳香,沁人心脾,如艾叶、藿香、佩兰、香薷、薄荷、山柰、川芎、当归、苍术、白芷、丁香、金银花、侧柏叶等。闻之则提神醒脑,通鼻开窍,并具有驱虫消毒、避疫、防病的功能,对预防流感、疫病都有一定作用。
时至春季,各种致病微生物繁殖增加,呼吸道传染病也增多,当下“新冠肺炎”尚未解除疫情,复工后人员流动增加,空气消毒仍须密切注意。芳香中药,其散发出的香味也含有各种活性成分,隔离或减少致病微生物,达到净化空气的消毒作用。
中药熏法防治疾病的历史悠久,它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呼吸道疾病重要的辅助疗法之一。以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组方,可达到预防呼吸道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肺朝百脉,司呼吸”,“肺开窍于鼻”,鼻是人体重要门户。“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传染病最先侵犯呼吸系统。预防疫病,最重要的是切断疫气传播途径,所以要固护人体鼻、口、皮肤等。
芳香类中药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植物类香药。根据采集的药用部位不同,植物类香药大概可分为全草、茎叶、花蕾、树脂、果实、种子、根和根茎等几种。
全草类如藿香、香薷等;茎叶类如佩兰、艾叶、细辛、艾纳香等;花蕾类如辛夷、茉莉花、郁金香等;树脂类如沉香、乳香、安息香、苏合香等;果实和种子类如路路通、丁香、茴香、豆蔻等;根和根茎类如白芷、川芎、木香、香附等。动物类香药主要有麝香、龙涎香、灵猫香;矿物类则主要是雄黄、朱砂等。
中药防疫香囊也是由芳香中药组成,具有祛瘟除秽,开窍解毒的功效。香囊应用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初用作饰物,袋内装有生米和香料的混合物,是古人喜欢的装饰品之一。
在古代,中药的芳香避秽功能和调养正气作用,除用于制造香囊外还逐渐应用于较大范围内的清新空气,驱病邪、防蚊虫方面,如制成可燃烧的盘香、塔香、线香,大户人家还有焚烧檀香的檀香炉等,或用相关的药方煎煮熏洗以防病,佩戴香囊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现在流行的香熏、药浴等芳香疗法,正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巧妙结合。
现代医学的研究已发现芳香类中药含有植物性挥发油,而这类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抑菌、抗病毒的作用。此外,香囊所散发的阵阵幽香药味,能刺激粘膜的免疫反应,刺激人体呼吸道粘膜产生了分泌型免疫球蛋白,这种抗体对病毒和细菌有较强的灭杀作用,使这些微生物在上呼吸道粘膜不能存活。
调整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能力,振奋人体正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功效。同时又能净化空气,避其毒气,改变口腔、鼻腔粘膜的酸碱环境,在鼻粘膜形成不利于疫毒传入的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遏制感冒病毒的入侵。
苍术、艾叶、藿香、白芷、山柰等芳香类中药,现代研究显示对流感有预防作用,对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慢性呼吸道疾病等也有预防作用。
芳香中药香气可经由人的嗅觉器官或皮肤吸收,通过神经和循环系统产生作用,作用于大脑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调节心情,使人精神振奋,有助于增强免疫功机能。
芳香中药,可以吃出健康,也能闻出健康。
专家介绍
彭康 教授、主任医师
彭康,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
师承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和中央军委保健专家臧堃堂教授,曾任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7-199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作访问学者,从事中药降血糖药理研究和参与筹备香港浸会大学首届中医本科班。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撰稿:彭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