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养生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所以夏至以后,天气变得更加炎热,且雨水较多,呈现出一种雨水夹杂着潮热的的天气。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描绘的正是夏至后的气候特点。养生要点一:盛夏养生,重在养心
农历五月,属火,午火大旺,此时肝气弱,心气正旺。根据中医五行学说,苦味入心,故夏季应多食苦味食物,以保养心脏。夏至必吃的5种苦味菜:1苦瓜
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苦瓜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的功能。不仅如此,最新科学研究发现,苦瓜的新鲜浆汁还具有降血糖得作用。苦瓜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糖、钙、钠、铁、胡萝卜素、苦瓜甙等。可凉拌,也可清炒,具有增强食欲,助消化、除热邪、解疲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等功效。不过,苦瓜所含的草酸会妨碍食物中钙的吸收。因此,在炒苦瓜之前,应先把苦瓜放在沸水中焯一下,待去除草酸后再烹调。
2芹菜叶
很多人吃芹菜只吃茎的部分,把叶子丢掉不要。然而芹菜叶却是非常好的夏季食材。具有健胃、利尿、净血、调经、降血压、镇静、补铁、补钙等作用。等量的芹菜叶和茎相比,叶中的蛋白质高45%、胡萝卜素高28倍、维生素B1高4倍、维生素B2高4.5倍、尼可酸高3倍、维生素C高5倍。
3绿茶
绿茶味甘苦、性微寒,能缓解多种毒素。绿茶中含有一种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一一茶多酚。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增强红细胞弹性,防止血栓形成,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有保护心脑血管的功能。除此之外,研究表明,绿茶还能将重金属离子沉淀或还原,并通过与蛋白质的结合抑制细菌和病毒,还对多种致癌物质有抑制作用。
4莴笋
中医认为,莴笋性凉,味苦、甘,入肠、胃经,它具有通利小便、开胸利膈、顺气调中、清热止渴的作用。适于治疗小便不利、脾胃气滞、饮食不振、消渴多饮等病症。莴笋可凉拌,可清炒,口味清爽,非常适宜夏天食用。
5莲子心
莲子心味苦性寒,食用归心经、肾经,能够清心去火,治疗口舌生疮,提高睡眠质量,消除因心火而引起的烦躁等症状。所含生物碱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对活化心脑血管、降低血压很有帮助。
养生要点二 天气炎热 谨防中暑
气象学将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摄氏度定义为“高温日”,连续5天以上“高温日”称作“持续高温”。气温过高,人的胃肠功能会因为暑热刺激,消化功能相对减弱,容易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不适,甚至引起中暑、晕厥等症状。夏季防暑小贴士:1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
如果必须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时,要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同时采取防晒措施:穿浅色或素色的服装,带遮阳帽、草帽或打遮阳伞。
2随时喝水
天气炎热造成汗出过多,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就容易发生中暑。应随时喝水,大量出汗的情况下最好饮用淡盐水。
3随身携带防暑药物
如:人丹、十滴水、清凉油、风油精等,以备不时之需。
4多吃清热祛暑的食物
如绿豆汤、西瓜、鸭肉、芹菜、莲藕等,都能清热去火,预防中暑。
温馨Tips:一旦发生中暑,应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躺下休息,替病人解开衣扣,用冷毛巾敷在病人的头上和颈部,掐按人中和合谷穴,情况严重时应立即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治疗。
养生要点三 中医小偏方 踢走疲劳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虽然这都属于疲劳,但原因却各有不同。“夏打盹”医学上也称为“夏季倦怠症”,它是由于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排汗,而随汗液可排出大量的钾元素,又因钾元素得不到及时补充,从而导致人们夏季倦怠疲乏、精神不振。介绍3款中医小偏方,每天做一做,就能减轻夏季疲劳症状。1搓足心
每天晚上洗脚后来回搓足心20分钟,可以缓解一整天的疲劳工作,提高睡眠质量,让第二天精力充沛。
2叩齿
每天三餐前保持全身放松,口唇轻闭,然后上下齿有节律地轻轻叩击,每次扣4~8下,可以刺激神经,快速缓解疲劳。
3梳头
梳头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经常梳头,可以使人面色红润,精神焕发。建议每天梳头3 ~5次,每次不少于5分总,晚上睡觉之前可以梳一次。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饮食调节,多吃香蕉、木耳、橘子、坚果等富含钾元素的食物。
来源:凤凰网中医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