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影像学》在广州首发,当传统的针灸遇上现代影像学
针灸到底有没有用?经络是否真的存在?5月26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脑科学产学研创新联盟、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针灸学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与脑科学研究创新论坛在广州举行。多位国内外针灸、脑科学、医学影像、神经、精神、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将围绕“针灸-外周神经-脑中枢-疾病”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交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副司长王思成在致辞中表示,根据“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到2020年,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解决一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他表示,在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科研方面,广东都走在前列。
我校党委书记张建华介绍,脑科学是当今研究的热点,21世纪更被称为"脑科学时代"。针灸学则是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排头兵”。《针灸影像学》融合了多学科交叉的新成果,将为针灸临床诊疗提供更加广泛的循证依据,是我校一流学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及针灸与脑科学研究的示范性成果。
长期以来,人体经脉和“针刺得气”等中医理论“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用现代科学解释。当传统针灸遇上现代影像学,中医经络通过CT、MR等影像技术得以“看得见”。
据介绍,《针灸影像学》主编、我校副校长、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许能贵教授通过系统经络学说原理研究与针刺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等重大疾病机理,以及空间距离相距遥远的体表两部位间等研究,首次证实“经络现象”这一客观存在。相关成果在《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Brain Research》等SCI源刊上发表。
许能贵教授还首次创建以“通督调神针刺法”为主体的缺血性中风偏瘫的分期治疗方案,可使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残障率从国际上的40%下降至17.9%。这一方法在全国4个中心,8个分中心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显著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和缩短住院天数。
《针灸影像学》在针灸基础及临床研究基础上,融合了多学科交叉的新成果,囊括了目前不同层面、常见及尖端的医学影像技术。利用影像学的手段,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相关知识,来研究针灸对机体器官生理功能、病理改变及细胞代谢活动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影像在针灸优势病种诊疗中的应用很广泛,如中风、三叉神经痛、耳鸣耳聋、消化系统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等。如根据中风病 CT 影像所反映的病理改变,明确将中风病分为 3 期,即中风先兆期、中风急性期、中风康复期(包括中风恢复期和中风后遗症期)。根据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不同类则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而针灸治疗中风中经络者疗效肯定。同时结合医学影像学优势,还可以指导头针的取穴,头针治疗脑卒中已经成为针灸的常规手段。■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广州参考、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