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学习内经】素问·第五十篇 刺要论

【学习内经】素问第五十篇 刺要论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刺要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原文】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翻译】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根据病情的需要,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不要超过或不及应刺的深度。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原文】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淅淅然寒慄。

【翻译】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

【原文】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翻译】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

【原文】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翻译】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

【原文】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翻译】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

【原文】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翻译】该刺筋的,不要伤及骨,若骨受伤,就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冬天时,易患腹胀、腰痛的病症。

【原文】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

【翻译】该刺骨有,不要伤及骨髓,若骨髓被损伤而髓便日渐消减,不能充养骨骼,出现小腿发酸,肢体疲乏无力,无力举动的病症。■

【来源:黄帝内经网】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