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 | 广中医校长王省良毕业致辞:半夏不留行,天冬自当归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省良
王省良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内蒙古包头市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专业技术职务, 1982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1987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92年7月起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寄生虫学教研室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起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副主任(正团级),第一军医大学科研部副部长、部长(副师级),第一军医大学训练部部长(正师级);2004年11月起任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2011年10月起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王校长在2016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凤凰花落,思源河涨。转眼又到毕业季,花相似,人未同。又逢毕业授礼时,作为校长,我向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顺利毕业,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2011年秋天,我来到广中医,你们是我来到学校后迎来的第一批新生,今天你们已经顺利毕业了,能陪伴着你们一起成长,一起分担了你们的忧愁,也一起分享了你们的喜悦,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每年进入毕业季,校园都显得格外热闹。大学的青春故事,就要告一段落,带着淡淡的忧伤,你们尽情地释放着“疯狂”。我知道,这是你们对母校最深情的道别,是学子依偎母校的真情绽放。
每年进入毕业季,我都心潮难平,翻看大学这本青春的纪念册,总会有那么一些镜头让大家瞬间动容。那年九月,你们心怀梦想,相认广中医,从此你们与母校相互拥有了几个冬夏春秋。校训石,镌刻出你们的信念;图书馆,见证过你们的勤勉;名医壁,浸润着你们的理想;大会堂,记录下你们的雀跃;古榕园,包裹住你们的泪水;彩虹桥,拥抱着你们的足迹……每个地方都在上演你们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记载着你们的成长,你们不离不弃、倾情演绎了一部属于你们也属于母校的青春之歌。
作为校长,我也深深地知道,学校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你们抱怨过一二商的整治打扰了你们平静的生活,你们感叹过食堂饭菜的中药味“去哪儿了”,你们调侃过选“选修课”就是“刷人品”,发展中的广中医,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也知道,你们口头上这样说着,心头却是热的。我要感谢你们,是你们的关注,让广中医发展得更好。
今天,又一次站在这里,想起这些年的每个六月,都在道别。蓦然发现,离别,年复一年,从未中断,但校园的每一天,仿佛从未改变。每个清晨,我们都能听到博物馆前不绝于耳的朗朗书声;每个黄昏,我们都能看到球场上中正安舒的太极推演。如此天天,编织出校园的月月年年。这样来看,其实你们从未走远,也无送别。一届届的莘莘学子,把炽热的青春安放这书香校园,承继着岐黄大道的温煦、睿智与仁爱,勾画出广中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绵绵中医药,悠悠数千载。杏林春暖在名医壁上缓缓流淌,橘井泉香在博物馆中静静蔓延,你们就在这样的土壤里成长,浸润于中华传统的你们悄然积蓄着自己的文化底蕴,无论是书法篆刻、武术太极,还是舞龙舞狮、古琴长笛,你们在历史的浩瀚中体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你们在中医的博大中领悟“上医医国,先觉觉民”的大义。
漂萍聚散,物换星移。无谓送别,但毕业咫尺,终究转眼天涯。长亭古道、夕阳芳草、晚风杨柳、笛声浊酒,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代文人有四雅——琴棋书画,在同学们即将离校之际,我再送你们新的四雅——“情、气、术、化”。
所谓“情”,是希望你们能永远饱有激情、不失温情。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跌跌撞撞地找不到想要的幸福,这是难以逃避的现实。即使未来与琐碎纠缠,也别让岁月的磨砺,吞噬内心的憧憬,保持初上赛道的速度与激情,怒放生命。即使逐梦之路险阻重重,也别让坚硬的现实,消磨本来的自己,坚守心底深处的柔软与温情,勿忘初心。
所谓“气”,是希望你们能永远坚守勇气、学会大气。人生唯一不用花钱去消费的是时间,日后用再多钱都买不回来的也是时间。摔倒了如何、失败了又如何,际遇的坎坷、生活的挫折,不过是人生的另一种修行。不必在现实境遇中委曲求全,不必在艰难困顿时止步不前,“浩荡入溟阔,志泰心超然”,用你们青春的锐气去解构世俗傲慢、用你们宽阔的胸襟去拥抱不尽如意,序幕才开启、青春不退役。
所谓“术”,是希望你们能秉承学术、精于业术。你们研习着被毛泽东誉为“中国对世界第一大贡献”的中医学,继承着古往今来无数先贤的毕生经验,你们天然地拥有了千年的智慧与功力。你们的气质里,深藏着你们读过的书;你们的血液里,流动着你们习得的技艺,薪火相传成为基因,也是福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话听起来老掉牙,却一点都不假。即使当下是靠脸吃饭的年代,我还是希望你们能靠才华,在当下略显浮澡的社会氛围中,请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在术业专攻的路上慢慢体会“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惬意。
所谓“化”,是希望你们能革故鼎新、继往开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来到广中医,无论你们是什么专业,课表上都有“中医药”的身影;无论你们在哪个学院,都习惯了喝中药、拔火罐、灸穴位,你们对中医药都或多或少的熟悉、与阴阳五行结伴而行,你们与中医药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中华文化不期而遇,这是你们出发的特色和底气。别人的宋仲基可以带着韩国炸鸡来到中国,相信你们也能够带着中医药走向世界,传承与创新,这应当是我们广中医学子的自觉与自信。
半夏不留行,孩子们,你们乘坐的“大学时光”列车即将到站,请携带好所有回忆,各自珍重。从此你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广中医校友。天冬自当归,无论未来遭遇何故,母校随时欢迎你们回来收拾心情、重新出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们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广中医,你们书写着广中医的辉煌,广中医永远以你们为荣!
今年恰逢学校60华诞,我在这里发出邀请,欢迎各位校友重返母校。最后,祝你们的未来顺风顺水、精彩不停!
同学们,再见!谢谢!
延伸阅读:
王省良:我们的中医药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编者按: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对中医的争论这么多?中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现代西医强大的背景下,我们中医该怎么办?广州中医药大学王省良校长对此作了精彩的论述。
本文为王省良2014年11月19日在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举办的“全国中医院院长管理研习班广东站”的演讲。本人已审阅。
各位院长,大家早上好!我觉得让我来讲中医药是赶鸭子上架,因为我对中医药的了解不多。到目前为止,我来广州中医药大学一千多天,如果按上大学年级来比喻,我现在才是大三学生,在这里和大家谈中医有班门弄斧的感觉,但既然来了我就讲一讲。
中医伴随中华文化发展了五千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不容争辩的事实。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19世纪欧洲的一次大流感3000万人丢了性命,但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如此大的疫病,功劳应该归于中医。
但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对中医的争论这么多?中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现代西医独大的背景下,我们中医该怎么办?
比如前段时间关于“把脉验孕”的争论,我们中医界的人反应太慢,应该有专家站出来发声。这是个伪命题,什么时候我们中医仅靠把脉就验孕了,西医靠一个指标能诊断疾病吗?大部分疾病都是要靠综合诊断的。中医历来讲究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诊病。但意外的是竟然有中医的专家站出来挑战印证这一伪命题。我问过几位国医大师,有没有把握靠把脉验孕?他们说没有把握。但不管能不能把得出来,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现在还需要去把脉验孕吗?早不用了,这完全是一些要否定中医的人设的陷阱呀!
有些人老说中医不科学,我认为只是现在的科学还无法很好解释我们中医的理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终将会揭示中医的本质。
《中国教育报》最近发了一篇整版文章,叫《打通中医高等教育的任督二脉》,采访了我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胡刚校长,我跟胡刚校长还通过电话。“为什么偏偏采访我们两所大学的校长?我们可都是搞西医出身的呀!”而且近几年校长论坛上也是西医出身的校长发表对中医教育的看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点旁观者清的感觉。
我到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年,参加过三次大学校长论坛,也思考了三年。今天我就谈谈关于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谈三个问题:第一,中医药教育的特点;第二,中医药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三,中医药教育的出路。
一、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它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化教育
首先,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它是精英教育。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把医学教育当作精英教育,中医药教育更是如此,只有我们中国把医学当作大众化的教育。招生一个专业招800、900、甚至1000人;而美国一所大学一般只招50人,全台湾每年西医也是500人,中医是100人,严格控制医学生招生规模。
第二,它是职业教育。在西方国家医学教育一般是职业教育,通过通识教育大学毕业后,再考医学院,学费也贵得离奇,一般要5、6万美金,医学生是百里挑一。
第三,它是人文与自然科学融合。西医也是融合的,但中医体现得更为突出。在多学科(如天文、地理、哲学等)的基础上,才有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这和西医完全不一样的。中医更注重整体,但是西医注重的是器官、细胞,现在到了分子,越分越细,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有病的人。
第四,掌握中医的知识体系需要“悟”。现在我们把知识分为意会知识(意向思维)和记忆知识(形象思维),中医恰恰是属于意会知识。我一个同事告诉我,他现在快60了,才对中医有所感悟。我们中医这么多年来,有没有超过张仲景、李时珍的?但是西医却一代胜过一代,为什么?值得大家思考。
第五,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可分割。西医虽然理论和实践有联系,但可相对分割,但教基础医学的老师绝对没有行医资格。中医行吗?我们讲基础理论、讲中医诊断、讲《内经》,讲《伤寒论》,不从事临床工作行不行?肯定不行。
二、中医药教育存在的五大问题。
当代中医药教育,大家呼吁了这么多年,却培养不出大师,培养不出会用中医思维、用阴阳五行指导开处方的医生来,为什么?
第一个问题就是完全克隆西医模式。西医的课程分三块:通俗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教学安排来看分为课堂、见习、实习。我们中医教育是怎么来的?过去都是口口相传,甚至传男不传女。现在人为把中医理论体系割裂了,分了很多学科,这是为适应高等教育的需求做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变了味道,失去了中医的本来面目。
第二个问题就是教材的问题。现在出版社都在编教材,教材是越编越厚,错误越来越多,编的人不讲课,讲课的人没资格编教材,现在的教材实际就是一本参考书。我刚从南方医科大学到广州中医药大学任职的时候,找了一套中医的教材,但实在看不下去,感觉可读性不强。
第三个问题是传承不够。把中医四大经典的教育时间压得越来越少,教学安排西医先入为主,今天是西医的课,明天就是中医的课,学生无所适从。中医思维根本就没有了,更谈不上辩证施治。
第四个问题是招生。从1997年开始我们高校开始扩招,这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我们有大量的人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资源有限,这就造成了矛盾。我们中医药大学也是一样,招生大跃进,另外自主招生政策没有突破,我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之后,一直想能够自主招生,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医生,医生应该是素质最好、最聪明、最想学医的人,这样的人进来才能学好医,学中医还要有悟性,有基础,不热爱这个专业他怎么能学好?
国外医学专业招的都是最好的学生。我到韩国的韩医科大学,他们招一个学生有一百个人来报名,都是大学毕业才来考韩医。中国学医的学生参差不齐,高校也分了一本、二本、三本。大家的生命以后能不能托付给这样的医生?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学生素质全面下降,我觉得这还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不热爱这个专业。有一个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学生刚进大学的时候,问他们你信不信中医,有70%的人信,毕业的时候,再回过头来问,只有30%的人信。所以,中医一定要自信、自强,首先我们自己要相信中医。我是一个西医过来的人,对中医、西医都有了解,我们一定要自信,但不能盲目自大,中医也不是什么病都可以治的。现在打开电视,都在讲养生,这乱套了,把中医都害了。谁去讲要选拔一下,要我说起码是一个大学的教授去讲,就不会乱讲了,一些人讲中医包治百病,可能吗?中医有中医的长处,你也不要说西医不行,或者说西医看不起我们。我觉得一定不要对立,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第五个问题,我觉得中西医结合完全是一个伪命题。毛主席非常英明伟大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深刻理解,中西医在理论方面是完全没法结合的,要问中西医结合学科有没有理论体系,谁能说得出来?还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都没有吗!但我认为在临床上中医西医是可互补融合的,也应该大力倡导。
我当校长以来,遇到最多的就是中西医结合的学生,他们告诉我,“毕业以后,中医院不要我,宁愿要一个西医。西医院也不要我,宁愿要一个中医。”这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三、中医药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归于本质!
中医药的教育,一定要归于中医药的本质,要改变目前培养模式。
我们从2012年开始在深圳临床医学院设立深圳创新班,在校本部学两年,第三年进入医院一对一跟师学习。上午查房,下午进行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他们的理论课没有变,但是实践增加了一倍多。
再一个是重构教材体系。现在中医的教材,重复率太高,西医也有重复,但是很少。所以我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提出一个设想:能不能回归真正的中医教育,就学四大经典行不行?而西医知识要学什么也要恰到好处,学多了就变成西医了。我认为,现代中医生一定是中、西两套本领都会才合格。有人说中医院西化,我却不这么认为,应该是现代化,为什么中医院就不能用现代技术呢?医院是救死扶伤的,你救不了死、扶不了伤,没有人来看病,你中医再好也没有用武之地。
再一个就是要处理好现代教育与师承教育的关系,两者不可偏颇。完全靠师承解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而完全靠现代教育又培养不出真正合格的中医。我担心再过若干年,特别是你们这批人,将来不能行医以后,还有没有会用中医思维开处方的人。
中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我们的老师中医功底一定要深厚,才能讲好课。目前,所有中医药大学都面临高水平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关于中医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也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呼吁过了,他们也引起了重视。我们办了一个青年教师培训班,找全国最好的老师来讲,参加的教师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谈何容易?一个中医师的成长需要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而且还不一定真正把中医的精髓掌握得了,因此,师资培养任重道远。
中医的发展,最后还是靠我们中医解决,不管外面有多少杂音,我觉得大家都不要在意。中医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我相信中医会越走越好。
我是一个外行,讲的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也希望我们中医发展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药报社、院长在线】
延伸阅读
王国强: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这不是危言耸听
广东省推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印发
广州中医药大学“葫芦兄弟”用动漫讲中医 掌握知识So easy!
人民日报:老外热捧中医中药游 点赞广东中医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