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杂谈:后世与《本经》出入很大
自陶弘景先生之后,本草之书日增,药味更是一代胜过一代,这本无可厚非,但我们若仔细比对就不难发现,后世本草有些药物的功用与性味与《本经》出入很大,甚至相互矛盾。
我只谈两味药,一味是茯苓,现代中药学将其功用归纳为三点: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而《本经》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
只有“利水渗湿”这一主治与本经中的利小便相符,“健脾宁心补中安神”这些功效,在本经中找不到依据。
本经首言主治“胸胁逆气”,次言“心下接通,烦满咳逆”,明明是宽胸理气药,为何后世视为补药呢?
可能是从四君子汤为补脾方剂推理而来的,四君子汤诚为补脾剂,方中人参、甘草甘补,白术虽味苦,但也是静而不动,只有方中茯苓利湿、宽胸、解郁,是方中的反佐之药,不然,只有静药,没有流动之药,怎能成方?
四君子汤用茯苓,可算是深得本经三昧,因四君子汤中有茯苓,就简单地认为茯苓是补脾药,有违本经之旨。
另一味是淫羊藿,现在中药学言其味甘辛温,补肾壮阳。
而在《本经》中名言此药“味辛,寒。主阳痿”。
古人称阳痿,我们现在称阳痿,这倒无所谓,但将淫羊藿的辛寒改为辛温,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从这种变化可以发现古人重体,近人重用。
古人治阳痿重体,阴精不充;近人只用,不见体,多从功用立论。
所以凡是与本经性味功用不合者,我概以《本经》为准。
《经方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