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我现在最担心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断,靠你们了
1998年6月11日清晨7时,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首列金温铁路列车“海鹤号”缓缓驶出温州站,向杭州进发,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条合资铁路——金温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行。“巨龙横贯浙西南,百年梦想今日圆”。在世纪梦圆的欢声笑语中,浙西南2000万人民不会忘记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因为正是他发起和推动修建了这条被称为“浙江头号扶贫工程”的地方铁路干道,开创了内地与香港合资修建铁路的先例。
但对于这条铁路,南怀瑾是这样说的:
“在我个人的理想与希望来说,修一条地方干道的铁路不过是人生义所当为的事而已。我们真要做的事,是要为子孙后代修一条人走的道路,那是大家真要做的大事业。”
什么是人走的路呢,让我借用宋儒张横渠先生的四句话来说。便是: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确实,对于南怀瑾来说,他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中华民族铺设一条文化继承之路。
青年时期的南怀瑾
南怀瑾出生在浙江温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小体弱多病。中学时代去浙江国术馆习武,在这里与众多国术高手交好,拜了许多门派的师傅,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与佛、道的结缘。
怀瑾先生的青年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这个动荡不仅是表现在国力的衰微上,更是表现在国民精神上,当时的知识份子一致将国家衰败原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古老而又灿烂的文明遭受重创,日渐衰微。
此时南怀瑾先生为了修学,出家在峨眉山闭关三年,三年期间遍阅佛家经藏,他在这期间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这个价值不仅仅是对中国,而是对全人类的。于是出关后,怀瑾先生发愿毕生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努力。
此誓一立,就是一生
而往往愿心大,悲心切,任重道远之人,也往往是最受孤独的痛苦之人。
老年时,南怀瑾回忆起青年时代的他和师傅袁焕仙的一次闲聊,似乎是一语成谶。
有一天我们两个人在重庆山边散步,他就拉着我说:“怀瑾啊,你惨了”。我就问为什么。“我没有事了,我这趟来找到了你,我交代了,就没有事了,你啊,讲来找到同你一半的人都难哦!”
袁焕仙
南怀瑾初到台湾的时候,决心为中国禅宗正名,于是在他人想像不到的艰苦条件下用三年时间写下了一本《禅海蠡测》,还特意在书的背面印下这样句话:为保卫民族文化而战。
可惜的是发行之后,无人问津,不久就在市面上消失了。
《禅海蠡测》书影
在台湾这一段时间,南怀瑾从未停止对儒释道文化的弘扬,本就没收入的他,为了讲学、出书四处举债,欠下大量的债款,只能居住于菜市场中。他的一位朋友后来回忆起在这期间对南怀瑾的一次拜访,这样写道:一家六口挤在一个小屋内,家徒四壁都不足以形容他的穷,因为他连四壁都没有。然而,和他谈话,他满面春风,不但穷而不愁,潦而不倒,好像这个世界就是他,他就是这个世界,富有极了。
在他最低谷的时候,他的妻子也离他而去,而怀瑾先生在其期间所写的《禅话》一书中表明了他的态度和立场:我们由于傅大士的卖妻子,集资财,作布施的故事,便可了解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事难两全的道理。世间法以富贵功名为极致,出世法以成道的智慧为成就,所以佛学以般若(智慧)解脱为依归。但作法施(慧学的施舍)者,又非资财而不办,自古至今,从事宗教与学术思想者,莫不因此困厄而寂寞终身。
南怀瑾和家人
这七十年,为了这个愿力,为了去兑现这个承诺,他吃了太多苦,他自己也说,“我这几十年来都是在夹缝里面,勉强做一点点事情”
视天下为子女,视子女为天下人,这一点他真的彻底做到了
他是一个很有感情的人,每讲到对佛陀的关系,就很容易哭出来,因为他觉得很惭愧,没有办法把佛法传下去,没有找到接班人
——南怀瑾的弟子回忆起师傅时,如是说
老年时代的南怀瑾深感时日不多,每日便更精于教育事业,只期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多培养几个贤人君子来传承文化命脉。
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能历数朝甚至外来统治仍不亡,乃是中国文化不亡所致。故近几年来大力推动儿童读经运动,希望能将读中国古书的基础往下扎根,以挽回目前中国人几乎对中国自身文化毫无认识的大断层。
我的一生拼了一条老命,来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了一些工作,我就好像一个老树一样,现在就剩我这一个老根了,趁我这个老根还活着,还在的时候,你们要发芽,你们不发芽,当我不在了,也许这个事情就断了
中国的教育家,儒释道的文化,做老师的心思,是培养圣贤的人
————南怀瑾
直到在其去世的两三天前,南怀瑾先生在批改学生们的作业。最后跟学生和朋友手写两字:平凡。
从十几岁起,我就想做一个普通人,只想自己在蓬门陋巷,教几个小小的蒙童,了此一生,
但是,我这个人运气不好,这八九十年,一百年之间像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样,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我的一生,自己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