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除了工作以外就没有人生,很可怜,可以学一种艺术
◆ ◆ ◆◆ ◆
最近发现许多年纪大的朋友退休了,儿子也长大飞出去了,自己没事做,一天到晚无所适从,打牌又凑不齐人。
所以我常劝人还是走中国文化的旧路子,从事于文学与艺术的修养,会有安顿处。
几千年来,垂暮的读书人,一天到晚忙不完,因为学养是永无止境的。
像写毛笔字,这个毛笔字写下来,一辈子都毕不了业,一定要说谁写好了很难评断。
而且有些人写好了,不一定能成为书法家,只能说他会写字,写得好,但对书法——写字的方法不一定懂。
有些人的字写得并不好,可是拿起他的字一看,就知道学过书法的。诗词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几千年来的老人,写写毛笔字、作作诗、填填词,好像一辈子都忙不完。
而且在他们的心理上,还有一个希望在支持他们这样做,他们还希望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永远流传下来。
一个人尽管活到八九十岁,但年龄终归有极限的,他们觉得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能流传下来,因而使自己的名声流传后世,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是永久性的。
因此他们的人生,活得非常快乐,始终满怀着希望进取之心。以我自己来说,也差不多进到晚年的境界,可是我发现中年以上,四五十岁的朋友们,有许多心情都很落寞,原因就是精神修养上有所缺乏。
孔子深懂这个道理,因此非常注重诗与乐的教化,但他不是一个音乐家,也不善于唱歌,他订了《乐经》,但失传了.....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在这个地方,讲学问修养必须要读诗。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中国上古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把宗教放在那么重要的地位,中国上古文化注重于诗的文学境界,它有宗教的情感,也具有哲学的情操,上古的诗,就包括了现在所讲的整个文艺在内。
所以孔子告诉学生们,修养方面,多注重一下文学的修养。
我们翻开历史,中国古代的文臣武将,每人文学境界都有基本修养,从正史上看,关羽就是研究《春秋》学的专家;岳飞等人,学问都是非常好的,都有他们文学的境界。
退休的朋友们走这个路线是不错的,不然就去研究宗教,最怕是退休闲居的人,自己内心没有一点中心修养,除了工作以外就没有人生,很可怜,所以学一种艺术也可以,自己要有自己精神方面的天地,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孔子说,你们年轻人,何不学诗?
诗“可以兴”,兴就是排遣情感,人的情感有时候很痛苦,人生有许多烦恼,对父母、妻、儿、朋友都无法说的,如果自己有文学或艺术境界,再不然就写写毛笔字,乱画一阵,也把怨气画去了,绘画也好,诗词更好,所以诗可以兴。
这个兴是兴致,就是一切感情的发挥。
“可以观”,在诗的当中可以得到很多道理,得到很多启发。对自己的诗,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的路线与情绪。
看一个人的作品,大致上就可以断定作者的个性。
说写字吧,过去就名为“心画”,同样的毛笔,一万人写同样的字帖,可是一万人写出来的都不同。
所以中国人看毛笔字,可以知道写字者的个性,寿命的长短,前途的祸福,现在发现钢笔字、铅笔字一样可以看出人的个性。
“观”就是这个道理,从作品中可以了解人。
“可以群”,也可以合群,自己调整心境,朋友之间、社会之间,可以敬业乐群而不孤立,所谓以文会友。
“可以怨”,这很明显的,有了文学的修养,可以发牢骚了,有时心里的苦闷没有办法发出来,压制在里面,慢慢变成病。
脾气大的人、情绪不好的人,心里很多痛苦压制下去,往往得肝病、精神病,所以需要修养,可是修养并不是压制,是自己疏导,不能疏导也不行,人的牢骚往哪里发?
会作诗就可以发牢骚了。有文学艺术修养,在文学艺术境界上可以把牢骚发泄掉。
“迩之事父”,近一点可以孝顺父母。怎样孝顺?
有艺术修养,侍奉父母,则有乐观态度。
“远之事君”,远大一点可以对国家社会有贡献。
最后一句话,因为喜欢在文学方面多研究,喜欢诗词,就“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知识渊博了,等于学了现在的“博物”这一科,什么都知道了。
我们要知道,孔子的时代,工具书是绝对没有的,就靠一些诗才知道。
工具书从唐宋以后才有编辑;《辞源》、《辞海》是民国时代,根据《渊鉴类涵》、《佩文韵府》这些类书编的,而这类书都是后世才有。
例如汉代左思作《三都赋》,花了十年的时间,并非是文章难作,而是当时没有类书。所谓虫鱼鸟兽、人物,等等,资料难以收集,何况远在春秋时代?孔子当时所以特别提倡学诗,也是为了获得各种各样知识。
这是孔子教学生们一定要学诗的道理。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