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南怀瑾先生:学问道德要慢慢修养,一个房间都管不好,恐怕别无真才实学

南怀瑾先生:学问道德要慢慢修养,一个房间都管不好,恐怕别无真才实学

◆ ◆ ◆◆ ◆

故《礼》曰:“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古语云:廉士非不爱财,取之以道。《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皆矫伪之谓也,若肆其愚态,随其鄙情,名曰任真而贤之,此先王之罪人也。

故吾以为矫伪者,礼义之端;任真者,贪鄙之主。夫强仁者,庸可诬乎?

一个人要做到历史上所标榜忠臣孝子的标准,必须以学问道德,慢慢修养而来,人性生来并非如此良善。

因为自己思想学识认识够了,由礼义的教育下来,能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才做得到。

假使不在后天上用礼义教育节制,任由人性自然地发展,就像流水一样飘荡、放浪,欲望永远无穷。

如此欲望无穷,又怎么能够吃苦过日子,安于淡泊,做到绝对贞洁,一切为公,一切方正,尤其在钱财方面,临财不苟取,完全合于义礼呢?

所以《礼记》上说:“欲不可纵,志不可满。”这八个字把政治、教育、社会,乃至个人的修养都讲完了。

教育并不是否认欲望,而在于如何设法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志”是情感与思想的综合,人的情绪不可以自满,人得意到极点,就很危险。

历史上可以看到,一个人功业到了顶点以后,往往会大失败。所以一个人总要留一点有余不尽之意。

试看曾国藩,后来慈禧太后对他那么信任,几乎有副皇帝的味道,而曾国藩却害怕了,所以把自己的房子,命名为“求阙斋”,一切太圆满了不好,要保留缺陷。

古人说的廉士清官,绝对不要钱吗?

恐怕不是,一般人公认的清官包公,假使说他连薪水袋都不拿,那才是怪事哩!

如果上面有合理合法的奖金给他,他还是应当拿的,所以廉士不是不爱钱,而是取之有道,对于不义之财绝对不取,已经是了不起了。

《诗经》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引用这两句话是从好的一面讲,这里是从相反的一面讲)人还是得像雕刻一样,用后天的努力,勉强自己,雕凿自己,慢慢改变过来(我们作学问,该有这一层领悟,也就是任何一句话,都有正反两面,乃至多角度的看法。

《诗经》这两句话,在《论语》里,孔子和子贡讨论到诗,是就道德的修养而言,而这里说,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个性,由作假而变成真的,也同样用到这两句话。这就是我们写文章,以及做人做事要体会的……)。

现代全世界的青年,包括中国的青年,都反对后天的约束。他们觉得一切太假了,认为人欲怎样就该怎样,所以前些年的嬉皮,就是这样,要求任真(现代所谓的放任自然)。

人为什么要那么多的礼貌?那么多的思想范围?这问题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

这里就说,放肆天生愚蠢、丑陋不稳定的情绪,让它自然发展,毫不加以理性的约束,认为这样才不矫情,才算任真。那么想要杀人抢人,就杀人抢人,也是任真自然嘛!

情绪上想到要抢就抢,这是自然啰!也没有错啰!但真这样就糟了,先王就成为文化罪人了(这个先王,在古文中常有,并不是专指哪一个人,而是泛称,代表传统文化)。

最后作者自己的结论认为,矫情的人是作假。如小学里教孩子,一进学校要说:“老师早!”这就是矫情,小孩子生出来,绝不会说“妈妈早,你好!”而是后天教育替他加上“老师早!老师好!”的观念。

但人类之有制度礼貌,就靠这点矫情开始的,在教育上另用一个好听的名词就是塑造。慢慢地,作假就是真,并不是假,而是矫正过来,改变过来,成为礼义的开始。

而任真的结果,就成贪鄙之主。所以勉强学仁道的,怎么可以随便批评呢?《长短经》的作者,认为强仁是对的。

这里就想到一件历史故事,晋朝有名的大臣陶侃,是平民出身,有名的陶侃运甓的故事就是他。

原来他做过都督,长江以南的政权都操纵在他手里。而他还是愿意习劳苦,每天在家里把一些陶土的砖块,搬进搬出,他说,人的地位高了,筋骨易于疲惫,不能不习劳苦,如安于逸乐,一旦有事,体力吃不了苦就不行。

同时他很节省,把木匠做工剩下来的竹头木屑,都留下来,堆了几房间,人家以为他小器。

后来发生了战争,造战船的时候,需要竹钉都没地方可买,他就把这些小竹头拿出来做钉子用,及时造好了战船。

所以他告诉部下,天下任何东西都有用处,不要随便浪费。那时正需要人才,有人向他推荐一个青年,他自己就去看访。看见这个青年住在一个小房间里,满屋的书画,可是棉被好像三年没有洗,头发又乱又长,他看了一眼就走了。

然后他对推荐人说,这个青年,连一个房间都没有管好,国家天下大事,我不相信他能管理好,所谓“乱头养望,自称宏达”。

这是他的名言,就是说这个青年,头发也不梳,弄得乱乱的,藉此培养自己声望,而自命为“宏达任真”。

结果一个小房间都治理不好,恐怕别无真才实学。

——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