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杂谈:什么是中医讲的“开阖”
说到《伤寒论》大家都会提到六经辨证,其实我在不同的场合也阐述过这个观点,六经辨证是不恰当的,按照内经的叫法,应该叫三阴三阳辩证。
《伤寒论》原文张仲景也只提太阳病,阳明病......没有提经。
所以我们应该按照内经传统称为三阴三阳辩证,现在叫六经辨证是从俗,但要清楚古人是叫三阴三阳辩证,不叫六经辨证。
“经”字会给人错觉,让人觉得三阴三阳就是经络,其实这个“经”有三个概念,不单指经络。
关于伤寒和内经的关系有不同的说法,我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和《黄帝内经》还是有渊源的,它的三阴三阳辩证,完全来源于内经的《阴阳离合论》,所以我们要复习一下内经的三阴三阳辩证。
我提出一个概念,“太极元气,涵三为一”,也就是说一个名词起码有三种不同的意思,不难按一个意思去强解。
三阴三阳的太阳、太阴、阳明、少阴、少阳、厥阴等,它是有经的意思,就是经络;
也有位的意思,就是部位,也可以说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解剖;还有一个气的概念,就是六气。
所以三阴三阳辩证,有经、位、气的不同。
先说位,这个概念在《素问阴阳离合论》里还是比较清晰的,“圣人难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
这段首先把人体分了前后部位,“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这个少阴,从部位讲就是脊柱、脊髓,“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它的浅表之上,是后背太阳,这样讲就会很清晰。
我这个思路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在颐仁中医青中会会诊了一个脑白质脱髓鞘炎的小孩,当时一位同道给我们普及了一下西医的知识后,我马上就联想到,原来经方上说的少阴应该是脊髓。
当然古人很圆融,他有解剖的位置,也有经络。“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它这里马上从部位转到经络,就讲到了经。
前半部分广明它又分上面为阳明,下部为太阴。
“太阴之前为阳明”,阳明是胃,胃之后马上提了胃经的经络——历兑。“厥阴之表,名为少阴”,然后马上提到经络,“起于窍阴”。
厥阴它就讲的是位,太阴少阴之间,为厥阴之位。
所以从《素问阴阳离合论》来看,它强调一个是位,一个是经的结合。
气在后面运气篇《素问六微旨大论》中就比较清楚,“少阳之上,火气治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太阳之上,寒气治之;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三阴三阳马上联想到六气。
这就是位、经、气。
从现在伤寒原文来看,强调的是经和气,没强调位,所以对厥阴的定位就有争论。
从位的角度来讲,将身体前后分为三部的话,前为太阴,后边为少阴,中间为厥阴,它的位置包括很多脏器,前边的肠和胃属于阳明、太阴,后边的脊柱属于少阴,剩下中间的脏器,统统属于厥阴。
从经讲,它是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主。
医经里讲前为任脉,后为督脉,借助密宗的一个概念,密宗里特别重视中脉,其实中脉就是厥阴。
也就是我们平时打坐时观想的从尾椎到百会的那根柱子,而且甚至可以观想它上通天、下通地,这根柱子就是厥阴。
讲《阴阳离合论》就必须提到开阖枢。
“枢”暂时不讲,先说“开阖”。
关于“开阖”有很多解释,但我认为最稳妥的办法叫“以经解经”。
运气篇《六微旨大论》里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就是“开阖”的异名同义词,它们就是一回事。
提到“出入”,一般会认为是气血津液的一些出入,其实它应该也包括神的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它单提到了“神机”,所以这个“开阖”不单单是营卫气血的开阖,也包括神的开阖,神的出入。
提到神,我们会以一个更大的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用望文生义的方法来看一看内经《素问》和《灵枢》的区别。
《素问》这个“素”,古人解释它有太初,太始,太素,说“太素者,质之始也”,就是《素问》所讨论的范围是有形质的宇宙人生的运动变化规律,这是它的范围。
而《灵枢》则不是,灵就是神,枢是枢机和通道,所以灵枢我们就可以直接理解为神灵的通道,所以《灵枢》针灸治的是神,“上守神,下守形”,《灵枢》是专讲神的。
所以乌梅丸,厥阴的入和合,其实也包括神的合,神的入。
太阳、太阴的开,是神能否出去的问题;厥阴、阳明的合,是神能不能回来的话题。
神出不去问题,可以用《辅行诀》大补肝汤这个方子来解决,方用干姜开太阴,桂枝开太阳,太阴太阳同开,解决神出不去的问题。
神进不来的问题,阳明有桃仁承气,抵挡,厥阴就是乌梅丸。
张仲景主要沿用了《素问》,没有过多的谈神。
我们学习经典,经典上记载的我们要熟记牢记,经典上没有说的我们也不能一点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