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南怀瑾先生:《药师经》的秘密,身上的病是心理慢慢形成的

南怀瑾先生:《药师经》的秘密,身上的病是心理慢慢形成的

一切众生看到别人痛苦,当别人来请求帮助时,起初心里不高兴施舍,即使后来不得已而行布施,心里愈想愈痛,如钝刀割肉。

佛为什么要说这些道理?《药师经》所提的布施与药师佛的修法有什么关系呢?

那可大了,我们先看原文再来研究原因。

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

佛说世界上还有很多无量众生,喜欢聚积财宝、物品,他自己本身都舍不得用,更何况他的父母、妻子、儿女、奴婢以及来乞讨的人。

悭吝是舍不得施舍,吝比悭好一点,吝是比较上舍不得,即使拿出来给人家也不过是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

悭是内心坚固的舍不得,一毛不拔。

悭吝就是对他人不肯慷慨,不肯帮助人,不愿付出仁慈。不过,节省不是悭吝,如果对自己要求淡泊,严格地管制自己的欲望,却对别人慷慨则是节省。

中国文化儒家的教育是“躬自厚,薄责于人”,躬是指自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别人宽容体谅,不要严厉责备别人。

这类行为就属于布施。

然而,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正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备人家,要求人家都严格得很,道德标准都是拿来要求别人,不是要求自己,这就是凡夫众生。

菩萨道的道德标准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做不到就是悭吝。凡是悭吝的人一定贪,贪的人必定凶狠,这种心念是连带的、必然的。

为什么呢?

因为贪欲得不到满足,相反的作用就是凶狠。

一个宽大淡泊的人,一定是仁慈的。

世界上一切众生几乎全体都在悭贪中,悭吝是不能舍;贪欲是侵占别人,在别人那里沾到一点利益就高兴,乃至在言语上占了便宜都高兴。

总之,想尽办法以损害他人为满足。

所以,悭贪是一切众生基本的心理,这是心病,这种心病只有心药才能医,心药就是自己了解道理后懂得布施。

悭贪的心念久而久之会转变成身体上的疾病。

我常对研究中西医的朋友说笑话,但也是真话,我说不管今天的医学如何高明,如何发达,中国人有两句老话:“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一切医药再高明只能医假病,不管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真正医不好的是死病,人要死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怎么都医不好,如果能把人医到无病,人就不会死了。

所以尽管医学那么发达,人还是照死不误。

佛法标榜“了生脱死”,医治生老病死的病。

事实上,佛法在世间,一般信佛、学佛的人照样生老病死,原因就是人始终没有医好自己的心病。

有悭吝贪心理的人,立即会被一个智慧高、定力深或者定慧等持的人一眼看穿。

不仅是人,一切众生乃至动物如有悭贪心理,很容易被看出来,这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心理会转变生理,心有悭吝贪的结,他的表情、神气、在生命的四大上就呈现出来,一望而知。

所以无量众生悭贪吝不止,就已经在累积病情……

所以科学文明物质文明愈进步,大家又不晓得求心理解脱,一味过着物质的机械的生活,悭贪愈厉害,疾病愈多。

“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

佛说那个有悭吝又贪的人所喜欢的东西,他自己本身都舍不得好好享受。

你们想想看,不要看别人,看看自己,好东西藏在冰箱舍不得吃,一个月下来,坏了,只好扔。

舍不得给父母、妻子、儿女、奴婢,更不愿意拿给别人。

现在讲的是我们的心理状况啊!

不要看文字好像劝世文,佛经讲一切众生的心理状况就是如此,《药师经》的秘密在哪里,它明白地告诉你,身上的病是心理慢慢形成的。

不但自己舍不得用,也不给人家用,更不肯给乞讨的人,世界上都是这样的众生。

因为有如此的心态,所有变成了疾病,譬如说钱财损失了,那种内心的痛苦、烦恼、懊恼,不知不觉就形成身体上的病。

所有一切众生,随时要反省自己的心念……

现在佛继续说因为悭贪心理,来生所得的果报的情形.......

日夜在悭贪中的人,死了以后堕落恶道变成饿鬼。

饿鬼的果报就是从悭贪心理而来。

佛经上如何形容饿鬼呢?

饿鬼众生的体积大,喉咙食道管非常小,或者胃不好,接受不了食物。你问那里可以看到?

研究生物的就知道,深海中有些生物,除了极少数如鲸鱼会浮到水面吐水外,许多都不会游到海面上,很可怜!

深海下面是黑暗的,有些生物本身会发光,但是喉咙很小,也不太容易找到东西吃,如果活上几百年,几百年大多都在饥饿状态中,这就是饿鬼道。

人的饿鬼道在医院也可以看到,好多人患“吃不得”的病,嘴巴插一根管子,但是吃的欲望仍大得很,现在医学发达,打葡萄糖补充体能,病人饱尝“吃不得”的痛苦,实际上已经进入饿鬼道的境界了。

所以,看世界众生相,天堂、地狱在人间都看得很清楚,只因你智慧不够,观察不出来……

所以,人于一念之间,不要随便轻易动贪嗔痴的念头,否则随便一动,阿赖耶识的种性便种下了恶根,以后就要结恶果。

相对的,种下了善根,就会结善果。

——南怀瑾先生《药师经的济世观》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