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比胡适疼老婆,教爱因斯坦学中文,他是全中国人的老乡,最终骗了全世界

比胡适疼老婆,教爱因斯坦学中文,他是全中国人的老乡,最终骗了全世界

玩出来的国学大师

民国涌现了无数大师,
哪一位大师最聪明、天分最高?
有人说是胡适。
胡适一生,拿了36个博士学位,
涉足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多个领域,
可谓学霸中的学霸、
天才之中的天才。
可后来有人去问胡适:
“在先生这一辈人中,
先生恐怕是最聪明,
天才最高的了吧?”
胡适听完却连忙摆手摇头:
“不然!赵元任先生就比我聪明。”
等等,胡适的名头如雷贯耳,
可赵元任是何方神圣?

赵元任与胡适

汉语拼音知道吧?
就是在他设计的国语罗马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仓央嘉措的情诗知道吧?
就是赵元任最早收集整理的;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三位总听过吧?
这三位和赵元任并称“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赵元任当上“四大导师”之一的1925年,
梁启超,52岁;
王国维,48岁;
陈寅恪,35岁;
而赵元任,仅仅只有33岁!
他是最年轻的一位。
最神奇的是,
他大学本科主修数学,
在哈佛大学拿了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跑到康奈尔大学当物理讲师,
最后却成了著名语言学家和音乐家,
被人尊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赵元任在哈佛读研

赵元任曾说:
“我想我大概是生来的语言学家、
数学家和音乐学家。”
轻轻松松一学,
就精通了8国语言和33种汉语方言;
随随便便一搞,
就谱出神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霸占民国流行乐坛十多年。
赵元任的女儿曾问他:
“爸为什么会搞语言学?”
赵元任答:“好玩儿呗!”
人这一生的成就,
有两种不同的获得途径:
一种得头悬梁、锥刺股,
是下笨功夫熬出来的;
而另外一种,
完全是天资聪颖、骨骼惊奇,
纯粹靠一颗玩心,
也能玩出大师级的高度。
赵元任,显然就是后者。

赵元任和女儿赵如兰

聪明人学东西,
玩玩就会

赵元任,出身自名门望族。
传说他的三十一世祖,是宋太祖赵匡胤;
他的六世祖,就是清朝著名诗人赵翼。
赵元任小时候,祖父在北方做官。
每当祖父在衙门里升堂,
令衙役行刑打人屁股,
赵元任总会在一旁细看。
别人看竹板打屁股,打得血肉横飞,
恐怕只是图个乐呵。
赵元任不一样,一边观察着玩,
一边就在研究打屁股的节拍,
和衙役独特的计数方法:
“十一、二,三一、四,五一、六”
“一、二十、二,三、二十、四”。
他后来回忆说:“我数过很多次,
一次也没有发现行令的人数错过。
这套计数系统真有意思。”
你是不是没搞懂这计数方法怎么回事?
大方承认吧,
你的智商,可能赶不上学龄前的赵元任。
当然,这不丢人。

赵元任会玩、也懂玩,
从生活中就能玩出知识、玩出学问。
他玩得最有水准的,当属语言方面。
去南京读书时,
有一次和同学外出聚餐,
这一桌同学来自全国各地,
讲不同方言:
“侬晓得伐?阿拉上海宁!”
“丢雷老母!白话雷明唔明?”
“龟儿子,日你屋里先人板板!”
没想到一顿饭下来,
赵元任竟然能用八种方言,
和同学们挨个交流,
惊得大家一个个面面相觑,
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赵元任去巴黎开会,
和当地人大说巴黎土话,
结果被人以为是巴黎本地人,
对他感慨说:“你总算回来啦!”
去了柏林,和当地人讲柏林腔德语,
也被柏林人当老乡:
“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
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赵元任与胡适等人合照

赵元任学语言这么厉害,
可也没怎么勤学苦练,
就是玩着玩着就学会了。
他10岁前就会了10门方言。
他从家教那学会了常州话,
从大姨妈那学会了常熟话,
从伯母那学会了福州话,
跟着一个亲戚一阵子,
很快就把亲戚老家的方言都说溜了。
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讲,
赵元任陪同当翻译。
在上海到长沙的轮船上,
赵元任遇到一些湖南人,
就在和他们的闲谈之中,
顺便学了点“皮毛”的湖南话。
到了长沙以后,罗素开讲,
用英语叽哩哇啦说了一大堆,
赵元任现学现卖,全部翻译成湖南话。
等演讲结束,
一个学生还冲上台来问他:
“赵博士,你是湖南哪个县的?”
据说,这个学生就是毛泽东。

赵元任担任罗素翻译

赵元任当年报考庚子赔款官费留美生,
考试科目里有拉丁文,
他一点都不会。
结果他既没有报辅导班、
也没有买押题密卷,
就考前几个星期稍微自修了一下,
临时抱了下佛脚,
没想到就考了个第二名的好成绩。
他的老哥们胡适,
仅仅才考第五十五名。
我曾经被一个朋友告诫过:
“不要夸我勤奋,
否则你就是在侮辱我的智商。”
笨人学东西,爱用笨功夫,
但笨功夫做出来学问,
有一股自虐式的酸腐气;
只有玩着学、学着玩,
学东西学得举重若轻,
那才显得出真水平、真本领。

第二届庚子赔款人员名单有赵元任

玩出来事业
有大格局

赵元任最大的成就,
在语言学和音乐两个领域。
在音乐领域,他最重要的作品,
就是他贪玩玩出来的成果。
有一次,赵元任去杭州西湖游玩。
走着逛着,
进了西湖边上一个木鱼店。
木鱼店里的木鱼质量很差,
但赵元任童心发作,
竟然就在木鱼店里很有兴致地玩了起来。
他敲敲这个、敲敲那个,
不一会儿就选了十几个木鱼出来,
排成一排。
然后灵光一动,
用两只手去敲木鱼,
敲出了一段旋律来。
人人争唱的名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就是这样敲木鱼敲出来的。
赵元任会随身携带一个五线谱本子,
无论走到哪里、在何时何地,
只要一有灵感,
就会翻出本子来先记下。
他的女儿曾说:
“他的许多音乐作品,
都是在刮胡子的时候创作的。”
换句话说,都是不经意间玩出来的。

赵元任觉得语言学“好玩儿”,
于是,再辛苦的调查工作,
对于他来说,就如同有趣的游戏。
他曾和助手一起去苏南、浙江调查吴语方言,
一天要跑好几个地方,
要调查完才去找旅馆,
结果常常是连小旅馆都找不到,
只好住在农民家里,非常辛苦,
助手往往叫苦不迭,
但赵元任反而自得其乐。
有一回,他们夜间赶火车,
准备从无锡去往苏州,
但是只买到四等车票,
座位是那种硬得硌屁股的硬板座。
上车以后,也管不了那么多,
太疲倦,拿小提箱做枕头,
倒头呼呼就睡。
结果醒来后发现车厢里漆黑一片,
往外一看,坏了,
别的车厢都开走了,
就留下这一节车厢没动。
车厢里又黑暗又寂寞,
助手慌了手脚,连声问怎么办。
赵元任诙谐一笑,却说:
“现在外面旅馆也不好找,
我们就在车上睡到天亮吧!”
这一次调查的成果,
最后整理成《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
这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方法研究方言的著作,
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很高。
但就是这么一部煌煌大著,
却是赵元任自得其乐地“玩”出来的。

在那个年代,
常常有人冒出奇谈怪论,
认为是汉语阻碍了中国人的科学思维,
汉语是导致中国落后的罪魁。
但赵元任却强烈反对这种说法:
“作为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
我想说,汉语在科学上优于西方语言。”
赵元任曾说:
“对于学术,要怀着女人对男人的爱;
而对于艺术,要具有男人对女人的爱。”
学术和艺术,在他的眼里,
和爱情一样有趣,
让人迷醉其中,不能自拔。
也许正是这份执着与热爱,
最终让他站在学术巅峰,
有了更开阔的视野,
展示出了大宗师般的大格局。

赵元任在昆明整理方言

婚姻的保鲜术
重在一个玩字

和那个年代大部分男女一样,
赵元任14岁那年,
家里人就给他定了一门亲。
姑娘姓陈,没见过面。
他没胆子当面拒绝,
只是在日记里哀叹:
“婚姻不自由,我至为伤心。”
而这一伤心,就伤心了整整十四年,
直到他二十八岁那年,
遇上了大他三岁的杨步伟。
出身南京望族的杨步伟,
当过女校校长,拿过医学博士,
还创办过一家私立医院。
至于性格嘛,
杨步伟的老爹夸过她:
“你刚强得像个男子。”
女人的身子,男人的性格,
刚强、直爽、率性。
赵元任和杨步伟第一次见面,
杨步伟就问他:
“你学什么的?”
赵元任说:“学哲学的。”
杨步伟说:“一个人好好的,
干嘛学哲学?”
一席话搞得赵元任特别尴尬,
但杨步伟直爽的性格,
却给了他很深的印象。
于是,赵元任三天两头就跑去看杨步伟。

很快,他们两个人谈起了恋爱。
这场恋爱,从一开始就很好玩:
赵元任会打电话给杨步伟,
将听筒放在钢琴旁,
弹钢琴给她听;
赵元任忙着和杨步伟约会,
甚至把要给罗素当翻译的事都忘了,
把罗素晾在讲堂上,
左等右等都等不来赵元任,
急得团团转。
等赵元任想起这事的时候,
才携着杨步伟匆匆赶回来,
气得罗素连声对他说:
“坏家伙,坏家伙!”
一年之后,
赵元任退掉了家里包办的婚约,
选择和杨步伟走入婚姻殿堂。
他们的婚礼简单、新颖,
直接去公园照了个相,
再做成通知书,
分寄给400多位亲友,
还坚决不要大家送来的礼金。
这就是婚礼的全部内容,
没那么多繁复的规矩礼仪,
显得别开生面、有趣好玩。
这一举动,在那个年代,
可谓轰动一时,
连报纸都发特号做了报道:
《新人物的新式结婚》。

杨步伟

常常听人说:“婚姻要有仪式感。”
结婚不大操大办,显得寒碜,
既证明对方不把你当回事,
又不能保证婚姻的长久稳定。
然而在名人出轨纳妾盛行的民国,
赵元任和杨步伟这一对,
尽管个性不同、尽管生活中偶有争吵,
但一路披荆斩棘,
相伴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雨。
六十多年的婚姻里,
他们用一颗会玩的童心,
来保持婚姻中的和谐度和新鲜感:
他们两口子会做一个日程表,
在家里今天说普通话,
明天说上海话,
大后天说湖南话;
金婚纪念日,杨步伟写诗:
“吵吵闹闹五十年,人人都说好姻缘。
元任今生欠我业,颠倒阴阳再团圆。”
赵元任当场和上一首幽默小诗:
“阴阳颠倒又团圆,犹似当年蜜蜜甜。
男女平权新世纪,同偕造福为人间。”
有人嘲笑赵元任怕老婆,
赵元任毫不否认,反而哈哈一笑:
“与其说怕,不如说爱;
爱有多深,怕有多深。”
杨步伟曾说:
“我们争争吵吵60多年,
但也和和睦睦共度了大半个世纪。”
拥有如赵元任这样有趣的灵魂,
婚姻从来不是爱情的坟墓,
婚姻会变成爱情的游乐场、充电站,
在生活的琐碎间,
两个好玩有趣之人的感情,
往往能天长地久、羡煞旁人。

赵元任和杨步伟夫妇

好的友谊
有一种玩出来的默契

赵元任知交满天下,
民国学界,凡是数得出名号的,
都和他有不错的交情。
其中他最要好的朋友,
当属林语堂、胡适和刘半农。
和朋友交往,
赵元任不改其幽默本色,
处处透着不正经。
他给林语堂写信,
总爱写一些英语音译词:
“狄儿外剃,豪海夫油鬓?”
(Dear Y. T. 亲爱的语堂,
How have you been?你近来忙些什么?)
胡适过四十大寿时,
正在上海被人写文章围攻,
心情糟糕透顶。
赵元任和他说笑惯了,
写下一首诙谐幽默的打油诗,
专门送给胡适当贺寿礼:

赵元任在清华

“适之说不要过生日,
生日偏又到了。
我们一般爱起哄的,
又来跟你闹了。
今年你有四十岁了都,
我们有的要叫你老前辈了都;
天天听见你提倡这样,提倡那样,
觉得你真有点儿对了都。
你是提倡物质文明的咯,
所以我们就来吃你的面,
你是提倡整理国故的咯,
所以我们都进了研究院;
你是提倡白话文学的咯,
所以我们就啰啰嗦嗦地写上了一大片。
我们且别说带笑带吵的话,
我们也别说胡闹胡搞的话,
我们并不会说很巧妙的话,
我们更不会说‘倚老卖少’的话;
但说些祝颂你们健康美好的话,
就是送给你们一家子大大小小的话。”
胡适看完这首打油诗,
哈哈一笑,心情也好了不少。

赵元任和朋友们在美国康桥赵元住宅前

而赵元任和刘半农的友谊,
则开始于一场骂战。
1911年,刘半农准备编一本“骂人专辑”,
于是在报纸上刊登启示,
公开征集各地骂人方言。
赵元任看到启示后,
马上登门拜访,
用各地方言把刘半农骂了个狗血喷头。
两个人大感投缘,
觉得相见恨晚,
从此经常一起探讨语言学问题,
或者一起玩音乐、创作歌曲,
玩得不亦乐乎。
那首著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就是二人合作出来的,
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
他们两个人的友谊,
有点志同道合、臭味相投的意味。
1934年,刘半农因病去世。
赵元任悲恸莫名,
含泪写下一副挽联:
“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
数人弱一个,叫我如何不想他。”
1981年,90岁高龄的赵元任,
返回故土,回到清华照澜院,
想起当年与刘半农等旧友在一起相聚的时光,
恍若隔世,一时间百感交集。
他用吴语方言,
再度唱起了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吐对故友的怀念之情,
陪同参观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好的友谊,是玩出来的,
玩出默契,玩出性情。
但玩出来的友谊,
不是相聚时一起吃喝嫖赌、如胶似漆,
相别后互相淡忘、时光流洗;
真正的友谊,经得起时间考验,
如同高山流水遇知音,
相见如故,志同道合,
岁月会让它变成灵魂的底色。

刘半农

最高级的教育方法
是玩着学、学着玩

赵元任的教育法,
依然重在一个“玩”字,
而且放任学生动手“去玩”。
当时研究所里面,
常常从海外购来一些新仪器。
这些新仪器,贵得要死,
一般都不敢让学生去倒腾。
但赵元任一概不管,
全部让学生按照说明书,自己去摸索操作。
有一回,研究所里拿到了海外买来的
最新仪器“语音频谱分析仪”,
这玩意是中国唯一进口的一套。
他还是放心大胆让学生去开箱验收,
结果那学生急于试机,
忘了美国电器的电压只有110伏,
而中国供电有220伏,
一插上电源,机器就烧了,
吓得屋子里的人脸都变黄了!
那个学生也吓得不轻:
“这还了得!赔也赔不起啊!”
可是赵元任默默在一旁看着,
依然不动声色,
既不出言责备,也不发声指导。
不一会,那学生就冷静下来,
很快就想好办法:
打开机器后背,把保险丝一换,
问题迎刃而解。
这就是赵元任的教育方法:
他不干预、不叨逼叨逼,
让学生自己去摸索,
在摸索中解决问题、自己成长。

而赵元任自己,
在教育中喜欢扮演一个启发者的角色,
好像一个武林高手,
在日常的玩耍之中,
就把高深的功夫传授给了学生。
赵元任常常把学生叫到家里吃饭。
有一回夏天,大家吃完午饭,
正在庭院中的树底下乘凉。
赵元任指着地上的树影,
忙问学生:“你们看,
这地上树影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仔细一看,
发现日光投影竟然是半圆形,
而不是正圆形的。
赵元任继续问:
“谁来说说这是为什么?”
好几个学生七嘴八舌,说了一大通道理,
可都没说到点子上。
只有一个学生脑筋灵活,
很快就想明白了原理:
“原来今天是日偏食。
树叶很密,露缝很小,
就都起了‘针孔效应’,
所以日光在地上的倒影都成了半圆形,
而且方向和天上半个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
这就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赵元任大感欣慰,略微点了一下头。
而这位脑袋灵活的学生,
正是日后著名语言学家吴宗济。

你或许会觉得奇怪,
赵元任教吴宗济的,不是语言学吗?
针孔效应,这不是物理学的内容?
赵元任为什么让他们思考这些“非主业”的内容?
其实,物理学也好、语言学也好,
天底下的学问,要想搞明白,
都离不开观察、分析、思考。
赵元任不仅是在传授学生们知识,
而是在引导学生建立一套学习思考的方法。
寓教于乐,在玩乐之中顺便就成功教学,
这是赵元任玩教育的聪明之处。
正是在这套教育法的作用下,
赵元任为后世培养了一大批语言学巨擘,
如王力、吕叔湘、吴宗济等;
他的三位女儿,
大女儿是哈佛大学第一位华裔女教授,
二女儿是中国著名化学家,
三女儿也在麻省理工学院当教授。
称赵元任为大教育家,
也是实至名归。

吴宗济

美国语言学家裘斯曾评价说:
“赵元任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得不好。”
天底下没有他想做却做不好的事,
也没有他想弄懂却弄不懂的学问。
他是学贯中西、兼修文理的奇才,
是民国真正的文艺复兴式巨人。
会玩、懂玩,
永远保持一种嬉戏乐观的心态,
成就了他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也贯穿他这好玩的一生。
赵元任人生的最后时光,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他的床头依然放着一本,
他儿时最爱的《唐诗三百首》。
直到他去世的前一晚,
他还在用他那沙哑的嗓子,
用常州乡音,
念着杜甫的那首《旅夜书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赵元任赴美讲学

文末彩蛋:

赵元任创造过一种同音文,
全篇只有一个读音,
但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其中一篇《施氏食狮史》,
还被收录进了《大英百科全书》: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适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文章大意,聪明的你读懂了吗?

赵元任全家福

参考文献:
1. 苏金智. 赵元任传:科学、语言、艺术与人生[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2. 赵元任. 赵元任早年自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美)列文森. 赵元任传[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4. 落尘. 民国的底气[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5. 麦群忠. “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轶事[J].文史春秋, 2007(3):60-63.
6. 邱健. 中国当代语言学和音乐学的罕见天才——记世界著名学者赵元任生前轶事[J].文化交流, 1999(2):15-18.

◎ 本期编辑 ✎思有邪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国馆第三本原创书
《图说二十四节气》
用文字、摄影记录中国24节气
感知天地万物时令变幻
唤醒现代人诗意栖居的心

▼点击“”立即购买,跟着节气诗意地栖居。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