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说伤寒(一)
《伤寒论》的哲学基础:气化
气化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人处天地间,就会有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善莫大焉。孟子的哲学到了大程子那里才开始有复兴之势,到了王阳明才大成,这也是为什么气化理论要到明朝才能成熟。天地间有风寒署湿燥火,人身也有。比如中风、伤寒,其实中风、伤寒,这两个是最基本的。
人生病,不外乎两个,一个是由内而外,一个是由外而内。厥阴是最里面的,如果厥阴有问题,难道其他会没有问题?如果从外而内,那么寒可以,风也可以,但是都要从表皮开始。所以仲景提一个伤寒,一个中风,就可以概括所有内容了。而厥阴风木最大特点就是通,阴阳之间的通。通就是和,如果不和,那么阴阳气就不能按照日夜25度来运行,就是阴阳气运行的节奏不能合拍,不合拍就是跑调,就是不和。而《伤寒论》的核心观点就是阴阳和,“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只要阴阳和就能痊愈。
和如何解释? 儒释道之间有分歧,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是把人跟大自然之间割裂开来了。儒家讲和,什么是和?人行的道与天地之道的节拍一致那就是和,所以儒家是开心的,因为儒家的前提条件就是:人与天地本来是一体的,不分你我。而天地之道是什么?最主要的天地之道就是日月运行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太阳,太阴。
先有太阴、太阳,然后有少阳少阴,最后是六经体系,这就是伤寒六经的来源。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人与天地为一体,也就是汉代的哲学观:天人感应。张仲景生于这个时代,就会有这个时代思想。那么什么样的解读会是最贴切的呢?儒者,天人一体的宇宙观。所以其他派别的解读都不得其正的。唯有气化学派有这个气量,把天地万物纳入其中。而气化的体现,不是一身之气化,乃宇宙之气化。现在人讲气化,都讲一身之气化,可谓一偏之概。所以读伤寒之书,不可不求诸于天人之间。正是因为天人之际,古今之辩,才能薄通情也。气化是中西医的根本分野,五运六气是气化的精准化模式。五运六气在唐代以前是没有的,在佛教把天竺的算数带入中国之后才形成。这也可以看作是西方世界的思想与中国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伤寒论条文详悉: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读伤寒有法,不得其法则难以入门。读伤寒第一需要了解一些汉代的观念,第二是不能按照现代的397法的方法读,上下文必须连起来,如果不连起来,就容易随意发挥。
第一条太阳提纲,这三个症状都有那就是太阳病。首先是脉浮,脉浮分四种:其一是阳(寸)浮而阴(尺)弱,其二是关上浮,其三是尺脉浮,其四是脉浮紧。这四种情况皆为太阳病,所以太阳病不仅仅是外感病。太阳篇基本是按照上、中、下的顺序辩证的。头项强痛,其实就是偏向于寸脉,但不完全是,头项强痛也可以是其他病。最重要的一个是恶寒,恶寒的原因一般的说法都是风寒束表~但是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寒水为本,太阳为标。如果没有寒水出问题就不会得这个病了。寒水是怎样得病的?如果一个人阳气盛是不会感冒的,或者感冒了也不会表现这个症状。人体有六气,六气不与四时同,就是不和,不和就是病。寒气不与外界同步,不着调,就会生病。但寒冷并不一定生病。所以老人家冬泳其实不感冒,反而小孩子一会穿衣服一会脱衣服才会感冒。老人阳气虚,但是也会注意,比较难感冒。小孩子阳气旺,但是体内寒气不与天地同,就感冒了。后面麻黄汤条,也是说一句:必恶寒。这也是太阳病的根本出了问题。
天地有六气的变化,人体也应该有,当我们身体不根据六气变化而变化时,病就来了。生病不是因为虚,而是因为不和,这是伤寒论的核心。
问一个问题:人的根在何处?也就是说,人之本,本于何处?周易讲,天地生万物,万物才有男女。人之本在天地,而天地如何表现?这是张载订顽篇要解决的问题。张载认为当时的人非常蒙顽,所以写了一篇订顽,要把世人的观念纠正。如何纠正,那就是人来自哪里的问题。这是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都不明白,怎么了解人本身?人本身的问题都没解决,如何解决人体生的病?既然人之本在天地,而天地如何表现?天地表现在时空。时空如何表现?那就用四时,四方。四时就有了风寒暑湿燥火。而这个六气就是人之本,所谓寒为本,太阳为标是也。
标是什么?本是什么意思呢?标就是树枝,本就是树根,那么标本说的是什么?本是埋在底下的根,标是长在外面的树枝。树根烂了,没病是不可能的。树枝死了,问题不大,还能再长。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现在讲第二条,这条要跟下一条,下下条一起读。脉缓,其实是无力,脉紧是有力,脉位也不一样。那么脉缓是无力,无力则是虚。为什么会虚?卫气虚,根源在于津液损耗。为什么津液损耗?汗出也。汗出是怎么形成的,汗是哪里来的?汗可以来自津液、血。津液、血来自哪?这就有很多脏腑参与了。而最重要的是下焦。因为卫出下焦,营出中焦。小肠主液,大肠主津。这是汗的来源,也是卫的来源。那么为什么会出来呢?因为风的疏泄太过。天地之风有太过不及,当天地之风太过时,人体是不是会自然向着太过方向发展?所以太阳表证也叫外感,天人之间的一种感应。所以这个叫做中风。那为什么叫做中呢?绝阴是风木,在于内,形象来说只能如箭射靶点,深入其内才行。因为本来身体就疏泄太过,汗出不止,再有风来,自然怕了。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历来医家解释这条都是“寒伤营,风伤卫”,其实这条没必要跟营卫扯上关系。结合中篇伤寒证用麻黄汤,青龙汤等治疗,这条应该是水气病初期。麻黄类方就是治疗水气病的。因为有水气束表,产生寒水互结。而且这种水湿是在表之水湿,所以出现脉浮紧。因为水湿在表,进一步引起中焦湿气重,所以这个伤寒证,有舌苔,舌苔还有可能是黄的。正是因为湿气阻滞中焦,所以会出现呕逆。所有水气病,不管是在表之风水,皮水,石水,正水,都有恶寒。
水湿重,就会出现身体沉重,痛。但跟风湿又不一样。风湿因为有风,进入里面,所以严重。但是伤寒证还在表,没有风邪引进去,所以尽管疼痛,也不是风湿的痛。正是因为水湿之气在表,有的会因为郁而发热(成无几语)。有的不发热。那么为什么叫做伤寒呢?因为伤是肤表层次的,与中不一样。伤字从人,从场。场字就有皮表的意思,所以伤本身就蕴含了疾病的层次。伤寒需与中风区别开来,伤寒与营卫关系不大。特别是关于寒伤营的说法。桂枝汤是调和营卫,柴胡汤是和解,理中是治乱,建中是补虚,麻黄是青龙管水气。仲景的方基本都在文本或者方名上解释清楚了其基本含义,不需要横生枝节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