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心性之言:人为什么会退步,怎样才能不退步?

心性之言:人为什么会退步,怎样才能不退步?
公众号最近文章更新慢,而且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什么新意,以常用的笔法写一些常见的药物,对于很多人来说吸引力就下降了。有好心的观众就在后天留言,说最近的文章笔力下降,可读性没那么高。

这让我想起了孔子的故事,有一次别人问孔子鲁昭公知礼么?孔子说,知礼。出来之后,有人就指责孔子,鲁昭公取了吴国的孟子,所以叫做吴孟子,跟国君是一个姓,这算什么知礼呢?难道君子也会成群结党么?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孔子非常慨叹“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其实孔子之过,是明知故犯,这也是知礼的表现。但是,对于别人的指责,孔子并没有找借口,这就是中国古人对待过错的态度。

所以,看到这样的留言之后,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句话,自己退步了的原因也许有很多,比如公务繁忙,比如中医养生的文章写了将近一百万字了,产生了审美疲劳等等。

不过,下意识里,自己却很抗拒这种找理由,其实最近的确是退步了。退步的主要原因,在于最近心不在焉,不会花心思构思文章的结构,如何吸引眼球,如何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如何挖掘新知识点。

佛教将人的修行分为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色,只有证悟阿罗汉果位之后才能不退转,所以要做到不退步,必须“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要修到阿罗汉果,必须先断见惑。

断见惑,也就是证得“须陀洹”果位,这个果位是佛教修行的第一步,所以也叫作预流,这种预流是不会被自己所见所闻迷惑的,能够看到凡夫俗子看不到的东西,比如预见未来。

在断了见惑之后,必须证得“斯陀含”果位,这个果位就是必须断思惑,思惑又有九品,斯陀含果只需要断除前六品思惑即可。

第三步才是断除其余的三品思惑,证得“阿那含”果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不退转的修行者。

所以凡人如果要不退步,必须在这三个步骤上狠下功夫,很多人退步是因为没有断见惑,今天看见印度大象觉得非常漂亮,明天看见云南孔雀又觉得漂亮,见异思迁,这种状态在学习上,就好比刚进入中国文化的殿堂,今天看《老子》觉得非常不错,说的对,明天看《淮南子》,也觉得对,觉得非常不错。今天学火神,发现特别好,明天学张景岳,又觉得他说的对,这样一直走下去,会发现自己一直在退步,而不是进步。

第一步建立一个世界观,必须断除感官的成见。可以借用韩寒在电影里的一个台词,“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第二步是在断思惑上,很多人见过了很多东西,看过了这个世界,但是还是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对于很多东西,思考一下就有了答案,但是再深入思考,又发现别的答案,所以这种退步是一种内在的退步,因为思考了,发现了问题,才退步的。

第二步的问题是,三观建立了,但是三观只是一部分正确,随着时间的变动,会发现很多道理都是倒理,根本不是终极的真理。

那么为什么在修三果的时候,要修一个不退转呢?

佛教将这种现象叫做业力,因为前世的种种所作所为导致了今生的各种颠倒梦想,其实在现实中,就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的问题,自小时候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一时半会改不过来,虽然知道错了,但是还是不知道改过。

或者说,其实就是人类的一个惰性,惰性使人安于现状,安于原来的状态,导致了思惑不能彻底根除。朱熹将这种状态就做“旧俗染污”,因为有了以前不好的习惯,染污了这科明察秋毫的心,所以不能正确反应这个世界的面貌,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