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调中益气汤



黄芪3克,人参1.5克,甘草1.5克,苍术1.5克,柴胡0.6克,升麻0.6克,橘皮0.6克,木香0.3克。
【用法用量】上药切碎,都作一服,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带热,空腹时服之。宁心绝思,药必神效。
【方歌速记歌诀】
调中益气汤黄芪,参草木香苍橘皮;
从阴引阳柴升麻,湿盛脾虚气滞理。
【功用】补气升阳,祛湿理气。
【主治】脾胃虚弱,阳气下陷,湿邪内盛,气机阻滞证。表现为四肢满闷,肢节烦疼,难于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飨泻、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咽不通,或痰嗽稠黏,!中沃沫,食人反出,耳鸣而聋,目中流火,视物昏花,胬肉红丝,热壅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
【加减】如时显热燥,为下元阴火蒸,加生地黄0.6克,黄柏0.9克;大便虚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逼迫,血虚,血涩者,加当归身0.9克;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茯苓0.6克,苍术3克,泽泻1.5克,黄柏0.9克;胃气不和,加半夏1.5克,生姜3片;有嗽者,加生姜0.6克,生地黄0.6克,兼燥热者,加黄柏0.6克,生地黄0.6克;如夏月,须加白芍药0.9克;如春月、腹中痛尤宜加白芍药;如恶热面渴,或腹痛者,加白芍药1.5克,生黄芩0.6克;如恶寒、腹中痛,加中桂0.9克;如冬月腹痛,不可用白芍药,盖大寒之药品,只加干姜0.6克,或加半夏1.5克。
【方论】本方所治证是因脾胃虚弱,阳气下陷,湿邪内盛,气机阻滞。治宜补益脾胃阳气,升阳举陷,祛湿理气。方中黄芪、人参、炙甘草补益脾胃之气,升阳举陷为君药。柴胡、升麻“从阴引阳”,一以治少阳清升之气不足;一以治脾胃的谷气下溜,共为臣药。佐以苍术燥湿运脾,湿祛则不再蒙蔽清阳,脾阳自升;橘皮健胃调中;少量木香运转肠胃气机,促使升清降浊。诸药合用,使脾胃气虚得补,清阳得升,湿邪去,气机通畅,则诸症自愈。
【医论】本方所治是脾虚湿盛,气机阻滞证,《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说:“夫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其证:四肢满闷,肢节烦疼,难于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泻、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咽不通,或痰嗽稠黏,口中沃沫,食人反出,耳鸣而聋,目中流火,视物昏花,胬肉红丝,热壅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调中益气汤主之。”其病因是脾胃虚弱,阳气下陷,湿邪内盛,气机阻滞所致。
湿邪侵袭,湿性黏滞重着,阻滞气机,不通则痛,出现四肢满闷,肢节烦疼,难于屈伸,身体沉重,胸满短气,膈咽不通,或痰嗽稠黏。湿化热,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安。脾胃虚弱,脾主肌肉四肢,脾气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出现面部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脾胃虚弱,脾不升清,湿邪下注,则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飨泻、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胃气上逆则口中沃沫,食人反出。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虚火上炎则耳鸣而聋,目中流火,视物昏花,胬肉红丝,热壅头目。湿盛脾虚,气滞则出现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中取”)、之下(“沉取”)得时一涩脉。
临床应用:
1:便秘:根据《江西中医药》.1996,(1):61,郭晓峰报道:用本方治疗老年便秘证属痰湿困脾,浊气不降。调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2克,苍术12克,甘草6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6克,广木香6克,厚朴6克,全瓜蒌30克。水煎2次合汁,分2次温服,每日1剂。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而言。因肠壁神经感受细胞应激性降低,不能产生正常蠕动和排放反射,使大肠经常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排便困难,多为三五日或七八日才排便1次,是多种胃肠道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其病理特点是燥热内结,阴虚、血虚、气滞、气虚、血瘀等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临床辨证分型有:气滞、瘀血、气虚、血虚、脾肾阳虚、阴虚、胃肠实热等类型。本方用于气虚型便秘,表现大便并不一定干硬,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虚。
2:崩漏是指经血起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的紊乱。在停经2个月左右后突行,量多且持续时间很长,反复发作。本方适用于脾虚型,表现阴道出血量多,色淡红,神疲乏力,头晕气短,活动后症状加重,舌淡红,脉细缓。
根据《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1):50,郭芸报道:用调中益气汤治疗本病加山药,健脾升阳;再加少量红花祛瘀生新,引血归经;流血量多加仙鹤草、贯众炭、龙骨、牡蛎,固涩止血;流血量少则加花蕊石、山茱萸,祛瘀收涩止血。水煎2次合汁,分2次温服,每日1剂。
3:痔疮是直肠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瘀血、扩张的血管丛(内痔丛)。痔疮以齿线为界,分内痔、外痔、混合痔。本病属于中医“痔疮”、“痔病”、“肠痔”等范畴。其病理特点是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等。临床辨证分型有:风热、湿热、气虚、血虚等型。本方主要适用于气虚型,表现便时下血淡红、量多,肛门坠胀,常有肿物脱出者。
根据《江西中医药》1996,(1):61,郭晓峰报道:用本方治疗内痔出血证属湿滞脾困,脾不统血而下溢。处方:黄芪12克,党参12克,苍术12克,柴胡6克,升麻6克,陈皮6克,广木香6克,仙鹤草20克。水煎2次合汁,分2次温服,每日1剂。
4:眩晕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本方用于气血不足证,表现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根据《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1):50,郭芸报道:用调中益气汤加石菖蒲、苍术、牡蛎、白芥子、泽泻,以健脾升阳,化痰除湿。失眠者加酸枣仁、磁石,以镇静安神;肝阳上亢者加白蒺藜、天麻、钩藤,以潜阳祛风。水煎2次合汁,分2次温服,每日1剂。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