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三针”技术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技术。靳三针是根据临床上确实行之有效的几个穴位,给予一个固定处方而命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 一、基本操作技术 (一)常用针具 以0.30mm×15~50mm的毫针。 (二)“靳三针”组穴 (请说明单侧或双侧取穴) 1.心智类 (1)智三针——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神穴为第二、三针。 (2)脑三针——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 (3)舌三针——上廉泉、廉泉左、廉泉右。 (4)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 (5)手智针——内关、神门、劳宫。 (6)足智针——涌泉穴为第一针,第三趾蹠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连线中点为第二针,平第二针向外旁开一指为第三针。 (7)痫三针——内关、申脉、照海。 2.部位类 (1)颞三针——耳尖直上发际上2寸及左、右旁开1寸三针,患侧取穴。 (2)手三针——合谷、曲池、外关。患侧取穴。 (3)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4)眼三针——眼1(在睛明穴上1分)、眼2(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3(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患侧取穴。 (5)鼻三针——迎香、鼻通(即上迎香穴: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尽处)、攒竹或印堂。 (6)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患侧取穴 (7)肩三针——肩髃穴及其左右旁开2寸。患侧取穴。 (8)腰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 (9)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 (10)膝三针——膝眼、梁丘、血海,患侧取穴。 (11)踝三针——解溪、太溪、昆仑,患侧取穴。 (12)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 3.六腑类 (1)胃三针——中脘、内关、足三里。 (2)肠三针——天枢、关元、上巨虚。 (3)胆三针——日月、期门、阳陵泉。 4.急救类 (1)闭三针——十宣、涌泉、水沟。 (2)脱三针——百会、神阙、水沟。 5.其他类 (1)脂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2)尿三针——关元、中极、三阴交。 (3)阳三针——关元、气海、肾俞。 (4)阴三针——关元、归来、三阴交。 (5)晕痛针——四神针、印堂、太阳。 (6)牙痛针——合谷、内庭、阿是穴。 (7)痿三针——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患侧取穴。 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患侧取穴。 (三)刺法 以右手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将针垂直刺入穴位,然后将拇、示二指互相推前退后,捻动针柄,在捻转时适当用力下压,边压边捻边体会手下针感,得气即止。捻转时要求医生集中精神运用腕力和指力到针上,并注意针体垂直,不要弯曲,转动应小于90°,以免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