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临床模拟-经方医案 / 正文

反复头晕心悸《经方临证指要与医案》闫云科著

陶某某,女性,83岁,主诉:反复头晕心悸2月,于2013年3月16日初诊。 既往有冠心病早搏史。 刻下:发作性头晕,眼花,偶有房转,伴有口干苦,咽干明显,心下痞闷,胃纳极少,脐上有搏动感,每次搏动,人很难受,不能人睡,大便干,小便可。舌淡红,苔薄干,脉浮弦。 中医诊断:眩晕,心悸。 六经辨证分析: 头晕、口干苦、咽干,胃纳极少,为少阳病。 心下痞闷,胃纳极少,为中焦痞证,属厥阴病。 心悸,脐上有搏动感,为水饮上冲证,属太阴病。 六经辨证:少阳厥阴太阴合病。 处方: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 柴胡18 黄芩12 法夏24 干姜18 党参30 炙甘草15 大枣20 黄连6 茯苓80 桂枝60 生白术40 (4剂) 第一剂服完,患者觉脐上搏动感有加剧倾向,告知勿慌,可能为正邪相争排痰反应。4剂服完,患者头晕减轻,口干咽干好转,口苦消失,心下悸动明显减少,胃纳渐开,舌淡,苔薄,脉浮弦好转。分析病情,药已中鹄,少阳症状消失,厥阴太阴为主。 处方:半夏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 法夏60 黄芩18 黄连9 干姜24 党参30 炙甘草18 大枣20 茯苓80 桂枝60 生白术40 (4剂) 4剂服完,头晕显著好转,脐上悸动已明显减轻,纳增,舌淡红,苔薄干,脉浮缓,效不更方,原方再予4剂,症状消失而愈。 【按】本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从六经辨证角度分析,既有少阳病,又有厥阴病、太阴病,属于一阳二阴合病,在选择方药时小柴胡汤治少阳,半夏泻心汤治厥阴,苓桂术甘汤治太阴,同时患者的太阴病水饮证非常严重,心悸、脐上搏动症状特别明显,因此苓桂术甘汤采用原方原量(一两等于15克),并且根据《神农本草经》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加大茯苓的用量至80克,以化饮止悸。初服1剂,患者脐上搏动加剧,此是药中病所的好现象。古人云:药不眩瞑,厥疾不瘳。初诊服完,脐上搏动明显减轻,复诊考虑到少阳病证减轻,调整治疗方向,专注于厥阴病、太阴病的治疗,半夏泻心汤使用接近原方剂量,方病相合,疗效满意。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