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病反应大全:我们治疗疾病,一般不单单是治疗病人提出的病,而是根据病人所反应出来的症状,全面地分析病人机体生病的本质,从而从根本上修复病人的机体,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身体。因此,这样的治疗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是治本之法,往往疗效是神奇的。 如何理解生病?郑钦安在《医法圆通》里论述最清楚。他认为人身就是一团真阳。真阳不虚则诸邪不侵而健康无病。身体或有一处真阳不足,则阴邪自会侵入此处,以代替真阳。如此,一处阳气不足,则一处阴邪有余;多处阳不足而多处阴有余。久则阳愈亏而阴愈盛,渐进渐甚,直致不治。凡病人身上有寒气,出现面色苍白、无力、寒痛、脉沉迟等情况,都应该服用补阳药或者艾灸,外用阳性通脉药油药膏等以驱逐阴邪。 用了补阳药后,病人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以至于有很多患者对此难以理解,甚至误认为是治疗不当引起的。其实,这些反应是治疗反应,是体内元气得到补充,其抗病排病功能增强了,进而对病邪进行消灭和向体外清除,所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机体反应现象。试看采用滋阴法的中医,难得出现排毒反应。这是因为阳气没有鼓动起来,当然也就不会出现阳气升发的自然反应。所以说,有反应是好事情,表示身体对补充到体内的药物产生了积极的反应,可以更快地把病邪排出去。 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病怎么来,它就怎么回去。以前曾经经历过的病痛,由于西医的治疗大多是被抑制住,并没有完全痊愈,因此在改善的过程中都会再暴露出来,时常还不止一次,必须反复的改善直到体内完全调和为止。 排邪反应因此,在使用中药内服或外治的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出现不少反应。特别是用了补充激发阳气的中药,当人体阳气充足了,就会不断地输向全身经络、脏腑。但是各人经络畅通程序不同,经络内正邪相争激化,元气不断冲击病气,并使病人驱逐出体外,这时就会出现一些排出邪气,恢复健康的反应。以下列出数种情况,患者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改善或修复病体。当病气完全排出体外后,相应的自觉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 排邪途径各有不同 由于邪气进入机体的部位不同,性质不同,导致的疾病不同,况且,不同人体的体质亦不同,因此,排出邪气的途径各种各样。参考王正龙先生的观点,结合我自己的临床观察,一般来说,病气大致会从下列几个途径排出。 1.四肢末端: 两手和两足是全身肢体的最末端,也是最容易排出邪气的地方。一般来说,邪气的来路亦即邪气的出路。邪气多数是从四肢,从肌表向躯干,向内脏侵入的。而排邪时,又会从来的路径排出去。临床观察,侵入人体的病气常呈冷风(风)、冷汗(寒)、粘汗(湿)等形式从手足的八邪、十宣、八风、气端和劳宫、涌泉等穴位排出体外。 排病反应时,经络内可能产生移痛反应。移痛时,病气所经过处,常伴有痛、酸、胀、麻、痒等感觉。 2.皮肤: 阳气激活后,人体自我调节,寒气会由皮肤排出体外。皮肤排寒时,浑身冒冷汗,皮肤排湿时,大汗淋漓,甚至出粘汗。有的人,粘汗如胶水或黄油,色深、异臭、极粘。排汗出,应及时用干毛巾擦干,避免受风,切勿用冷水冲洗。还有的人出疹子,这也是肝内的毒素以及体内的废物排出来了。一般过敏性体质多见此类反应。我的体会是根据疹子排出的部位,可以推算出排邪的经络,比如足底涌泉穴处出疹子,那是少阴经的毒邪出来了,如果是足背部,那是阳明经的毒排出的部位,其他部位皆如此。 有的病人反应,早晨起床后自觉屋子里较平时特别臭,岂不知这是机体阳气充足了,借睡觉时把病邪通过皮肤排出的反应,表现为臭气。当然,开开窗户就行了。 再有就是手脚的蜕皮反应。一般如果病邪在身体上部,多通过双手的蜕皮来祛邪,如果在下部,则往往通过双脚的蜕皮来排出邪气。蜕皮时双手双脚如蛇蜕皮一样,完整地蜕出一层旧皮来,模样十分怪异,但蜕出后的新皮肤则光亮如鲜。 3.尿液: 饮症患者,身有水肿。待任脉畅通后,水饮会从大小便中排出。水饮排出后,水肿即退。暑火也从尿中排出,暑火者,尿色极黄,排尿时会有尿道刺痛感,排尿后尿道刺痛感消失,此时应多饮温开水,以助排毒。 4.消化道: 不少病人用药后会出现便秘,或者腹泻,每天去几次厕所,总觉排便不畅。或者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但不会特别难受,继续用药,五六天即通,便秘、腹泻即可自然消失。这都是胃肠道反应,胃肠道的反应在整个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胃肠道是多数病邪向体外排出的通道,体内太多的废物以及毒素多数从大肠排出,因此,它的反应是极为复杂的。腹泻时,一天之中甚至会泄5-10次,大便色黑,或者极臭,或者如水样,但与痢疾不同,不会有疲劳感,大量地腹泻病人反而觉得异常轻松,一点儿也不累。这些都是邪气排出的反应。 有的病人用药后会出现腹中有气体窜动,或觉胀满,或觉疼痛,或者放屁多,或者打嗝多。这是阳气充足后,脏腑功能恢复,促进了中焦宣畅气机的功能,机体开始排出不畅之气,这是好事。一般有过肝病、胃病的人多有这种反应,等气排完了,病也就近愈了。 如果病邪是在上焦部位,往往是以呕吐的方式排邪。比如肺癌患者,用中药后会出现频繁的呕吐,吐出粘浊性痰液,这是正气恢复后,努力把瘀滞在上焦的邪气以呕吐的方式排出体外。中医本来就有汗吐下三种排邪方式,而吐法正是其中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5.呼吸道: 客于督脉以及太阳经的寒气,可能通过打喷嚏排出。如果印堂受了风寒邪气,可能通过流涕排出。 临床上经常见到病人出现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或忽然怕冷、怕风,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极像感冒。这是太阳经正气在攻邪的反应。邪气曾经由太阳经进入体内,现在邪气排出时又经过太阳经了,所以,就会出现忽然感冒的反应。这些都是机体努力排除风寒邪气的反应。一般各种风寒所致的疾病,只有将风寒排出体外,疾病才能治愈。 经临床观察,一般风寒邪气的外排,多以感冒、喷嚏、流涕等方式排出,或从经络的一些空位及四肢末梢排出,还有少数患者从呼吸之气及放屁中排出。 比如常见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治疗后,会出现无原因的感冒、喷嚏、流涕以及呼吸之气极为寒冷的现象,这就是呼吸道的排邪反应。 五音通五脏。五脏中的病气可以通过自发性呻喊,由喉、鼻排出体外。 6.经络肌表: 有时病人会出现周身肌肉、骨节剧烈疼痛,或者腹痛,甚至疼痛难忍。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昏迷一两小时的情况,这是阳气在经络中运行,把潜伏的阴邪驱逐出来的反应。此时阳气正在修复病灶,以全面恢复机体的正常机能。如果身体有湿热感,那也是经络气血运行畅通而旺盛的自然反应。 有些肌肉痿缩的重病人,会反复出现浑身各处肌肉的疼痛,有时会剧痛难忍。而且可能会伴有呕吐,口苦、发热等情况,这些都是身体阳气旺盛,修复病体,祛邪通过经络肌表向外排出的表现。临床常见病人先是肌肉剧烈疼痛数天,甚至于一两个月,然后发现疼痛的肌肉已经不痿缩了,不凹陷了。可以说,每一寸肌肉痿缩的修复都可能伴随着疼痛,但那是快乐的疼痛。这种修复经络的反应最是惊心动魄,需要医生极大的定见与病人极强的信心。 再者,客于机体不同部位的邪气,其排出时的穴位亦有所不同。 如深伏于少阴经以及心肾等处的病气经心包经,由劳宫穴排出。如劳宫穴关闭,病气排泄受阻,留住心包经,则会致胃、心脏、头部等部位不适。常见有恶心、呕吐、心区疼痛、头痛、头晕,严重者还会引起休克。这时可用针刺,刮痧,药油等疏通心包经,病人也要自己按摩心包经诸穴以及膻中、昆仑等穴以帮助排邪。 7.孔窍: 孔窍是邪气容易侵入的途径,亦是邪气排出的途径之一。我们周身有不少孔窍,如眼耳鼻口下阴肛门尿道等。 如忽然出现火牙痛,或耳内疼痛,或流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或喉咙又干又痛,或早晨醒来时发现眼屎很多,或腹泻等等。腹泻是一般是六腑的邪气排出的必经过程。 再如妇女因寒邪过重而月经不调,或崩漏、或淋漓不止,用药后可能停经一个月,次月即通,或月经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次月就会正常;排血量可能会多于往常,但不会像往常那样疲倦;后几个月会排出大血块,经血呈酱油色。虚寒型不孕症患者可以因此而怀孕。卵巢囊肿会发生轻微破裂出血,而后痊愈并恢复正常。有时还会出现尿血、尿道炎和阴道炎等症状。 8.六经顺序排邪反应: 邪深伏厥阴时,如果突然出现心慌,或口渴,或不爱吃饭,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现象。这表示邪气自厥阴转出少阴、太阴,病根已经开始松动了。此时当加重药量,或者加服理中丸以扶太阴,或者适当多喝点水。 一般来说,邪气的排出顺序是自阴而阳。具体来说,自厥阴、少阴,至至太阴。自阳明、少阴而至太阳。太阴的排出途径往往是阳明胃肠道,而太阳的排出途径则是肌表。 但也有从少阴直接至太阳排出体外的。因为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二者互根互转。如果少阴阳气不足之体质,一感邪气则会经常自太阳直入少阴。比如感冒挂水后淬死,或者从感冒、咳嗽变成心肌炎、急性肾炎的患者,都是少阴阳虚体质。只要掌握邪之入路即邪之出路的道理,按六经辨证治疗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疗效,其疗效之快,非西医所能理解。 9:人体突出部位亦是排邪的常见途径: 人身除躯干外,其他部位都属突出部位,如四肢、头、鼻等。机体阳气一旦充足了,就会从躯干向突出部位输送阳气,邪气则在这些部位被驱赶出体外。 如忽然头痛难忍,或后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前额痛等,这是阳气充足,驱邪于外,邪气与人体本身的正气相争的自然反应。痛越剧,则邪正相争越剧,越需继续用药,或加大剂量,以扶助阳气,祛邪外出。 有时四肢也会出现疹子,或者疼痛,或者麻木,或者瘙痒,也都是邪气不能立足于脏腑,向四肢部位逃窜的反应。 10.感情反应: 排邪时可能产生自发性的哭、笑、呼喊、呻吟、歌唱和言语等感情反应。其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各种感情反应发生于不同的心理状态。 哭:大多数人发生于受委屈之后,伤心、忧郁的病人。受委屈后,欲哭不得,不曾发泄,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紧张。临床上我经常见到的是抑郁症患者,经针刺治疗后,出现不能控制的哭泣,哭完觉得非常轻松。往往病人需要数次的哭泣才能完全地舒解抑郁的肝气。 比如,一般女性患者经治疗后,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烦躁、悲伤、委屈欲哭等情况,数日后自然消失,疾病亦随之显著缓解或痊愈。这是郁气郁滞患者经常出现的反应。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病人,都是由于肝气先郁,继则气滞痰凝所造成的。因此,扶助阳气后,肿块都会慢慢地缩小,症状也就减轻,或者治愈了。 笑:一般是心气不舒的病人。服中药后,病人的心气充足,膻中穴开放,有时会自发地哈哈大笑。 呼、喊:多是抑郁症病人,邪气排出时会自发地发出呼叫,或者大声喊叫,可能与丹田内气活动激烈,强烈地抒发郁气有关。 呻吟:大多发生于久病甚深,疲乏不堪的病人。服药后病人阳气开始祛邪,会自发地发出轻微的呻吟声和哈欠。呻吟是气归丹田的表现形式,系丹田元气亏损而自我调节所致。哈欠能帮助排除膈中病气。哈欠后,胸腔压、腹腔压得到调整,有开胸顺气之功。 歌唱:发生率极低。病人阳气充足的过程,也会伴随有昏睡,如入梦境。此时,偶有自发性歌唱发生。 11.言语: 发生率极低。病人先自发性转动舌头,相继出声。这是心气充足后,心开窍于舌,心主言语功能的自然体现。 排病反应经历时间因人而异。一般病在经络历时最短;病在六腑历时稍长,病在五脏历时最久。排病反应亦与病人体质相关,阳盛体质最易排毒,阳虚体质最难排邪。另外,中医处方的剂量亦会影响排邪的时间。一般来说,在病人不虚的情况下,若方子剂量大,则排邪快些。比如治疗感冒,若虚人外感,则当先扶正再祛邪,若病人平素不虚,则一两次治疗即可排邪气。 邪气性质亦决定排邪方式 自然界存在着风寒暑湿热燥火等不同性质的邪气,因于不同的病患体质,其排出时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风邪: 单纯的风邪致病,多导致感冒、头痛、身痛、四肢痛等,其排邪包括打喷涕、发烧、出汗以及四肢周身部位的酸痛痒麻胀等方式排出。 但一般多是风邪夹着寒邪以及湿邪等一起侵犯人体,发生疾病。其排邪方式亦因所夹邪气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寒邪: 脏腑寒邪较重的病人,如四肢痿痹不用等病,用药后可能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浑身怕冷,觉得病似加重,且有冷气从身体里面向外透出的感觉。这是体内阳气渐充,祛除阴邪于外的表现。 常见妇女坐月子期间所患的风寒痹症,经治疗后,常常出现四肢末梢向外冒凉气的感觉。此时阳气得药助而盛,邪气欲退未退,暂时停在肺及肌肤、皮毛等部位。当加大扶阳药剂量,以完全把邪气驱除于体外。 湿邪: 湿邪多胶滞于全身的经络、上中下三焦,表现为肢体沉重,甚至于水肿、畏寒、痰多等。排出时,湿邪移至手足,手足除有上述的痛、酸、麻、胀、痒等感觉外,还可能起水泡、发湿疹、蜕皮等。 还有一种情况,病人忽然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乃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出粘汗。这是因为阳气盛了,湿邪从内排出于外,表现为太阳气化不利的情况。此时正是攻邪治病的大好时机,千万不可停药。 火邪: 患者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发烧现象,也可能会出现类似实火的反应,如忽然烦躁不安,或面部发红发热。这些都属于火毒所致的疾病,阳气得到补充,血脉末梢被疏通多以疮、痒、肿痛、发烧、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这是服药的自然反应,不是补阳多了,相反是阳气还不足,当继续服药,这些反应一般两三天就会消失,这是机体免疫能力正在提高的表现。 有时火邪不是从外界来的,而是客于体内的寒气郁久而化成火热邪气了,其排出的反应也与上类似。 痰邪: 一般痰湿邪气所致的疾病,多以大量咳痰、无诱因的尿频、腹泻、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这是脾肾阳气得到补充,把冰伏的阴邪化开了,邪化为水自然排出体外,应继续用药到大便不黑不臭不泻为止。切不可服止泻药,以免留邪于内。 瘀邪: 因为瘀血内伏所致的疾病,在阳气得到补充的情况下多以皮下瘀斑、便血,咳血,月经等排出。 瘀滞于经络的血瘀证,病会会忽然腰部酸痛如折;或体表发麻,或胀、凉、热、酸、重、痒及虫爬、蚁走感,或出现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动,抽搐。这是元气运行旺盛,在打通淤滞的经络时所出现的必然反应,这也是阳气祛邪透出机体肤肤时的反应,只需继续用药,等邪气彻底散出去了,这些情况就会消除。 燥邪: 燥邪为阳邪,其重者会影响心神,导致狂躁症,这类患者近于康复时则可能出现手指干裂。另外,象秋季的燥咳亦是燥邪所致,燥邪排出机会时往往会出现面红、舌红、小便黄、大便黑臭而稀等反应。 邪气的性质也会影响排病反应的持续时间。风性轻,易动,极易排出;湿性粘,排出较慢;寒散入肌肉,又较湿慢;痰性滞,需体内津液溶化,排出最慢。 阳气自我修复反应 病邪退了,阳气自然会重新控制机体,恢复机体的活力。这时也会出现不少反应。这些反应是阳气的自我修复反应,绝对不是病,千万不可当成病来治,否则好不容易祛除的邪气又可能回到体内。 比如病人脸上出现很多红色小疹子,或出现青春痘,或口腔粘膜生溃疡,或舌上长红色很痛的小泡,或在屁股、面部等处生长出大疙瘩,或者全身及面部出现片片红斑,或丘疹,或水泡,伴异常痛痒。这些都是阳气充足后自然上升的表现,不需担心。继续服药后一般半个月便会消失。 如肥胖者在治疗后食欲亢进,体重继续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方才降到正常的食欲及体重标准,而消瘦者在治疗后出现食欲不振,体重继续减轻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恢复正常食欲,体重也逐渐增加到正常标准。这都与胃肠道在自己修复时的大幅度功能调整有关。 患高血压的病人用药后血压会暂时升高,糖尿病患者的尿糖、血糖值也会暂时升高,尿中的泡沫会增多。再比如许多人因为使用止痛剂,己经有好几年不曾发生胃痛,并认为胃病己经痊愈,可是服中药后病痛反而一再显现,实际上在退病的过程中,以肠胃的反应最为快速。也就是说,经治疗后疾病有短暂病情加重反应,这是疾病与人体阳气正邪交争的挣扎现象,绝不会导致病情恶化,因此不必有所顾虑和怀疑。如果治疗过程中,由始至终都无这种反应,那么,这个病恐怕不好治,或者说难以真正治愈。 有时患者会出现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所患的疾病又重新发作。如有过骨折病史的,在其骨折部位又重新出现疼痛;有过胃病病史的人,胃部的症状又重新出现;曾患有胆囊炎或阑尾炎的,又觉胆区、阑尾区疼痛;曾患有痔疮的,肛门出现血便等等。可以说,曾经患过的疾病基本上都会复发一次。虽说复发,感受却都不会比以前犯病时的感受强烈。这说明以前所患的疾病并未彻底痊愈,由于阳气得到补充,机体开始进行整体调整时,又将其清理出来,最终是要将其消灭排除的。这样看来,这是件大好事。这种反应,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反应,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绝不会因为以前曾患过脑溢血,这次反应就一定会再犯脑溢血,以前曾有过骨折病史,这次反应就一定会造成骨折部位的再次折断。由此看来,扶阳治疗方法不单纯是针对患者当前的疾病进行治疗,而是同时对机体进行整体调治。也就是说,患者在治疗当前疾病的同时,其它一些原有的旧病老病也得到了很好的调整治疗。 失眠及嗜睡反应,这几乎是每一个患者都能够遇到的现象。病人服药后失眠,甚则彻夜难眠。但第二天精神反而格外好,且不觉疲乏困倦。这是阳气修复机体时的自然反应。一般三天即消失。之后,多年的失眠病一般也就自动治愈了。有时患者会突然感觉非常困乏,浑身酸懒,特别困,总要睡觉(并会睡得很沉)。这样的情况一般会持续两三天,特别是对于一些久病,或者寒气比较重的病人。一般医生所用补阳药剂量恰好符合病情时,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而且一般几天的困乏后病情会大减,而且病人转而会充满活力,精神大振。因为这是人体精气神进行自身良性调整的一种表现。 若有生殖系统疾病,龟头、阴蒂会有灼痛感;眼病患者,包括近视、远视、散光以及眼部炎症、眼睑病变等,会短时出现复视,或眼睛干燥、红痛,或眼痒难忍。肝病患者出现双目红肿羞明,头晕目眩,下阴潮湿等现象。这些都是病灶局部气血舒通的修复反应,正气足了,邪气通过经络渠道进行逃窜的反应,也是经过治疗初步见效的反应。不要因痒而拼命擦眼睛,也不要滴眼药水。 妇女已经绝经的,突然出现月经来复现象。这是好事情。曾见西医治疗痛经,用药物帮助病人提前绝经。说是月经停了,以后就不会痛了。如此恶法,其实是在扼杀生命。要知道,留得一天月经周期,就保持了一分生机。越晚绝经,其肾气越旺。服药后出现了月经,就表示病人本来还应该有月经,但因为各种原因(多是因误有抗生素、苦寒中药等伤了阳气),月经提前结束了。现在扶阳后,身体的阳气激发了出来,出现了新的生机。 其实用补阳药后,病人机体阳气得到补充,阳旺则开始祛阴于外,邪走四肢,出现麻木。此时,某些病人出现手足四肢麻木异常的症状正是预示着正气已盛,邪恋不退的情况。因此可继续加大温阳药用量,借真阳之力,祛邪退出机体,此时不可误认为温阳有误,更改为滋阴药。如此,则阴邪复进入厥阴而更难祛之于外了。要强化通经之力,驱经络之邪于外,则手足顽麻可去。以阳气之温通,把真阳运行于四肢末端,则麻木当除。 以上这种种的反应,都是体内阳气发动,脏腑经脉里的寒邪将要被祛逐出来的表现。这样的情况一般不会持续太久,几天后病人就会感觉到病情好转,痛苦减轻。所以说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好事情,应继续按时用药。 以上种种反应多表现为不舒服。也有用药后舒畅的反应。或自觉有凉气自身体某处散出,或背后透出大粒冷汗,或药后自觉肢体气血通畅,或药后牙石容易脱落等,都是有一种舒畅的感觉,这是阳气祛除了邪气,机体气血通了的反应。此时病人最容易产生彻底治愈的信心。 希望使用中药内服或外治的朋友多了解这些反应,还要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用药期间一定要保持好的心态。不要出现一点问题,就停药,担心,去用西医治疗,这不但影响了疗效,更重要的是伤害了身体。出现问题,不明白可以随时咨询医生,必要时可以用中药适当对症处理一下。不要随意侮辱谩骂乃至威胁医生。医者父母心。一切因果都需要自负的。 艾灸出现排瘀(毒)问题如何处理? 艾灸出现排瘀(毒)问题如何处理? 艾灸反应是非常多,每个人可能都不同,根据白眉的临床经验,一千个人灸后会有一千种反应。大概归纳有如下几大类,这些都是我们艾灸调理中经常遇到的灸感及对应身体症状。 ◆灸后上火 表现为口干舌燥、牙龈红肿、头晕等,秋冬季艾灸更为易于上火。艾灸所擅长的是补阳,灸后体内阴阳暂时被打破,阳气上延,即表现为上火的症状,一般为正常现象,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控制艾灸的火力和时间,可以根据自身体质虚寒的程度,灵活掌握艾灸的时间。体质虚寒重的,灸的时间也可适当延长。 2、灸前灸后多喝温开水,艾灸属火,可加速新陈代谢和体液循环,补充适当的水分很重要,以温开水为宜。 3、若有上火的感觉,可以灸下涌泉、太溪或泡脚,可以引火下行。 4、艾灸时,注意适当休息,调整生活作息,以清单饮食为宜。 ◆灸时出水汽灸后起泡 有水泡和脓泡,大都是灸到一定程度寒邪外排所致,很多是灸后自己不知不觉起的(不小心烫伤除外)。泡破邪出,说明灸的有效果了。可以用针刺破,每天施灸,艾灸可以杀菌消毒,促进愈合,一般不用包扎。期间可能不断有水排除,痊愈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之间,期间泡处不要见水。 ◆灸时、灸后皮肤奇痒。 开始灸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寒邪在体表,有的是灸了一段时间出现的说明寒邪比较深,都是灸的有效果的表现,坚持灸即可缓解。 ◆皮肤灸出花斑或红点花斑 皮肤会红一块白一块,红点的可能带有痒的感觉。花斑的多见些,为体内寒湿重所致,一般灸段时间都会消失,消失的同时,体质大都能感觉到改善。红点的大多是体内寒湿过重,大都是灸一段时间后才出的,出红点后,大都会逐步缓解。 ◆灸后失眠或嗜睡 灸后失眠大多出现在艾灸的某个时段,大多是寒邪外排所致,有的会一休不眠,说不出的难受,不过过后,大都能感觉的已有问题的好转。灸后嗜睡比较常见,灸后阴阳重新建立,体内正气和邪气会互相斗争,而睡眠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战场,有助于身体恢复,此时注意适当休息,不要晚上艾灸太晚。 瞑眩,语出《尚书·说命》,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应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转反应。 瞑眩是一种疾病治疗或者自愈过程中的动象。动者属阳,相对于静止不动、处于相持状态的人体疾病状态来说,这是由阴转阳的佳兆。对于瞑眩的认知,涉及到医者对于医学、人体、疾病的态度问题。是尊重人体的自愈规律,顺着人体的自愈规律来呢?还是将医学凌驾于人体自愈规律之上,逆之而行呢?答案当不难选择。 《伤寒论》中很多条文谈及自愈过程中的瞑眩问题。如原文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病本太阳伤寒,正气抗邪于表故脉浮;邪盛机体如临大敌故紧;正气奋力抗邪表现为暂时的“气有余便是火”的状态——即发热;然人体之热欲开表,但尚处于“发之不开”阶段,故身无汗。这种时候,自发出现的衄血,为邪正相持的发热无汗状态带来了转机,衄血——红汗,看似症状加重,实则为邪提供了出路,用赵绍琴先生的话说就是“开多了不行……开一点儿缝”。气血郁闭只要有一丝开泄之机,便打破了原先的僵持状态,由阴转阳,“阴阳自和”而达到自愈。 又如第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病本太阴病,脾阳来复,出现“暴烦”,为正气郁极初伸,略有失控的表现。同时出现“下利日十余行”。如果不识病机根本,仅晓“随证治之”,怕是很难待其“自止”就急急用药,这样会干扰机体的正常“阴阳自和”程序,使“有病不治”就可坐等来的人体正常秩序,随着“下医”之术的胡乱使用,而渐行渐远。“脾家实,腐秽当去”意即随着身体阳气、正气的恢复,身体内残留的余邪会被自发逼出体内,这种情况下,有机体整体好转作为保障,医者、患者采取任何对症措施都不仅是画蛇添足,很多时候药过病所,会引邪深入,干扰机体自我恢复的顺序,从而使轻者重、重者死。对待患者可能出现的瞑眩反应,医者须有定力,患者更须理性。这个时候最佳的选择就是停药,“候气来复”,静候症状之“必自止”。 疾病到了某一阶段,随着正气的恢复,会出现疾病自发向愈的趋势,瞑眩作为一种看似加重的表现形式,需要医患共同重视。医者要审察病机,勿失其宜,因势利导,促其阴阳自和。患者应该明白本该“不药而愈”的时候使用药物治疗只能是帮倒忙。古人云:“药以攻病……不独峻剂能伤正气,即和平之品亦堪杀人。”《伤寒论》第58条给大家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无论如何变化,只要守住“阴阳自和”,就会出现“必自愈”的结果。“阴阳自和”是体质的好转带来的机体平衡状态。当机体整体好转的过程中出现貌似加重的瞑眩反应,我们需要当作症状来治疗吗? 如果我们能遵从仲景指明的顺应人体自愈之道的医疗模式,便会很容易理解银屑病症状从本质上看是人体疏泄内热的一种瞑眩反应。如果尊重人体自愈的趋势——发,医者应该做的就是:顺着发的方向,将其发的过程尽量控制在人体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从大禹治水的结果来看,对于人体内热疏泄的洪流,正确的治理方向,应该是疏导,而非壅堵。笔者治疗银屑病的整体策略——由汗来代替皮损,就是基于顺应人体自愈规律的大方向而制定的。 在银屑病自疗和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皮损不红变红、不痒变痒;皮损由聚变散;体温由低到高;皮损由下半身变为上半身(阴位变阳位);起或者不起银屑病皮损的部位出现荨麻疹(笔者将银屑病皮损多数视为冰,判断其病机为寒湿,而荨麻疹的特征符合风象,故将荨麻疹替代银屑病皮损的进程命名为“春风化寒湿”,起荨麻疹的部位银屑病皮损多会很快褪去)等现象。笔者认为,很多时候,这些看似加重的现象,是疾病在向愈,而非恶化。医者和患者都应该从本质上识别这些现象,正视这些现象,从“加重”的恐惧中摆脱出来,充分地尊重人体自愈规律,迎接自愈的最后结果。这种时候,医者应该做的是调节患者的心身,为自愈扫清障碍;积极调整患者“后天之本”脾胃,为自愈提供动力、创造条件。而不应该见招拆招,去攻击和阻止人体的自愈反应——瞑眩。 当然,具体到疾病现象的变化到底是本质上的加重?抑或减轻?还需要医者来临证查机,“察色按脉”,“别阴阳”。如果将表面上的“加重”一律视为“瞑眩”,也是有失客观的。《内经》云:“必求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