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麻黄附子细辛汤 / 正文

被冤枉的麻黄附子细辛汤

现在的人挺可怜的,就算没有感冒,也是一个三阴体质,天天活在三阴病中。 看以前的医学文稿和数据说:感冒都是三阳,三阴病都很少遇到…… 这些年,人类的确是堕落了,感冒后阴证的人多了。 我想,有些老医生,过去有一些治病的习惯,可能会一直保持到今天, 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就不会治现在的感冒了。 在以往的概念中,三阴证似乎都是危急重病,会死人的。 比如少阴病,病在心肾,理论上,是随时会心衰或肾衰的,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一个人,或者正在往这条路上走的一个人, 怎么用药呢? 是快速截断,赶紧回头,别再继续往前走了? 还是慢慢来,慢点走,走不动了再掉头呢? 两种做法可能都对,都有道理,仲圣选择的是果断下手,截断停留马上回头。 所以,就有了麻附辛结构的一路药方。 所以,如果刚开始麻附辛证,拖一拖缓一缓,麻附辛就不再那么好效了。 【桂11-21/宋300】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药方】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刚得少阴病,理论上是烧不起来的, 话说,这个人现在刚得上反而发起烧来了, 只是,【始得之,反发热】这个辨证点在临床上不好用。 有发烧的例外,如真武汤、四逆汤,也是会发烧的。 【脉沉者】,脉比正常情况更沉一些、更弱一些。(会欲绝吗?) 不过,也没有什么确定的脉象,有尺脉大浮的,也有尺脉大沉大弱的。 如果感冒了,尺脉比正常人沉或浮,大致都是少阴,常常是麻附辛或真武汤。 【方剂结构】 麻黄是外发的,附子是补阳的,细辛是通经驱寒的。 哪里有水,水里还有寒气,细辛就可以逼散这寒气。 与水气相关的经,一个是少阴经,一个是太阳经, 通常用细辛作少阴经引经药,不会用细辛作太阳经引经药, 细辛为往里的附子与往外的麻黄搭建一个桥梁。 在里面时,要用附子补阳, 附子补了阳气之后,邪气、寒气还没有办法到外面, 就交给细辛,细辛负责把邪气、寒气逼到表面, 走到最表面时,麻黄就可以把邪气推出去。 按仲圣意思,发热且脉沉,身体亢奋、紧张,血压也掉下来了,心肾都衰弱了。 附子是一个可以强心强肾但会降血压的药, 这种情况下,只给附子不一定行,血压不能再低下去了。 麻黄发邪气,对心肾不太好,但可以升血压, 这两正好是一个翘翘板,针对反发热.脉沉这个脉证状态, 麻黄附子同用就很有意义了。 有人说太阳篇麻黄汤,是一个能寒到你出汗的大寒药, 从药性方面,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咳嗽气喘之类的,也有给麻附辛的可能; 因为可以调血压,虽然高血压往往不会用麻附辛,但低血压常用麻附辛。 低血压也可能会牵涉到嗜睡症(少阴病但欲寐),通常也是用麻附辛。 麻黄二,附子一枚,细辛二,汉代度量的一枚附子大概有3-4两重。 所以,麻附辛的用量比例是1: 1.5-2:1,附子比麻黄、细辛多。 2:1:2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没有用呢? 也有用,但它没有效时,加大附子量后,又有效了。 麻黄细辛都是可能会伤元气的,附子少了,吃麻附辛,人反而会虚掉。 2:1:2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爱困、小便尿不出来等是可以的, 但拿它治喉咙痛,就不能保证效果了。 小便尿不出来,麻黄就可以发动, 喉咙、扁桃腺烂掉,是少阴区块能量不足,附子一定要出头才行。 可以加黄芩、黄连反佐,甚至只要是清热的药片就行,反正只需要加一点点, 半个钟头一个钟头的吃一次,像打点滴样, 如果扁桃腺还没真的烂掉、死透,差不多在四个钟头里,喉咙痛就会缓解消失。 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4小时内)修复的话,扁桃腺烂开了,就比较难了。 少阴篇有好多方子是可以治疗喉咙痛的, 但无论再怎么好用,都要先治好少阴病,才能够用这些方子。 不然,少阴病本身还没有好,单治一个喉咙痛、扁桃腺,效果不会好到哪儿。 本经里,细辛通九窍,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于是通九窍的专病专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个临床可以“滥用”的方子, 某位医生,几乎不管什么病人都给麻附辛,吃了都好。 他以脉定,只要觉得这个人尺脉虚,就开麻附辛,就这么简单。 这有没有道理? 现在的人感冒,乍看是太阳病其实也可以麻附辛。 有两种状况的感冒,可以直接用麻附辛: 1、感冒了什么症状都没有,只是流清鼻涕,这时候马上吃麻附辛, 阳气通上来了就不一定要用桂枝汤或麻黄汤了。 2、一感冒立刻就腰酸腰痛,貌似腰也直不起来了,这也是直攻少阴了。 麻附辛与扁桃腺发炎 喉咙痛有实热的,像麻杏甘石汤证、银翘散证…… 右寸上焦脉跳得比平常有力、凶猛,就是有实热,这不属少阴算温病也行。 阴证尤其少阴病,扁桃腺常常烂掉,阴证脉是沉细的,但喉咙痛得不得了, 三阴经都走喉咙,肝、脾、肾经在支撑人的喉咙, 而最关系到扁桃腺的,就是少阴肾经。 所以,当少阴肾经受邪,扁桃腺的生命能就会被切断; 扁桃腺失去抵抗力了,细菌就会乱繁殖,扁桃腺就会痛得要死,甚至烂掉, 看似实热、发炎,其实是少阴经断电,当然要用疏通少阴的药。 所以,如果扁桃腺痛得不得了,脉又偏沉细,就要想到从少阴治。 当然,这种情况下,可以用一点寒凉药反佐, 如,喉咙刚开始痛的时候, 用附子细辛加点黄芩、黄连【附辛芩连汤】,没麻黄也不要紧,至少治到扁桃腺。 效果好不好呢?一开始痛就马上把脉确认立刻吃药,通常很有效。 一感冒就扁桃腺发炎,这是麻附辛的主要用途。 麻黄附子甘草汤 【桂11-22/宋301】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汤方】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个麻附甘,在《金匮要略》里叫作麻黄附子汤。 如果要治感冒,有没有机会用到麻附甘呢? 通常顺手就是麻附辛,麻附甘治感冒似乎没什么效力。 细辛这味药很奇怪,如果冠心病用了麻附辛,会引发心绞痛, 用了细辛,心会更虚一点。 所以,如果已经拖了一个病程,仍旧用细辛,可能会伤心阳, 如此,当然要去掉细辛了。 此条是【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附辛条文是【始得之】, 好些麻附辛是刚得的那一瞬间,觉得不对劲的时候用的方子。 已经得了,拖着拖着,可能都2-3天了, 身体可能会更虚弱一点了,体力已经比刚得病的时候更差了, 这时,应该去掉细辛、换上甘草,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会温和一些; 仲圣说了,2-3天而已,就算是少阴病,也没那么深入,可以用一点点汗法把邪推出去。 所以,吃了麻附甘,反而更容易出汗;【能发汗吗?】 按理说,如果是汗解,会伤阳,人会更虚; 而尿解不会让人虚,因为尿解的气化比较完整,不会伤及阳气。 吃了麻附辛反而不太出汗,大概是麻附辛尿解了。 所以,为什么比较虚的人要用麻附甘?细辛跟甘草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只能这样理解: 有心脏病、气虚的,用麻附甘,其他就用麻附辛。 【桂14-60】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为石水;沉迟者,属少阴为正水;浮而恶风者,为风水,属太阳;浮而不恶风者,为皮水,属太阳。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水气病14-26】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一个人开始水肿的时候……如西医的急性肾脏炎什么的, 那种急性的忽然来的水肿,可以算到感冒里; 有邪气干扰肾脏了,那就把肾脏里的寒邪发出去的同时补肾阳。 如果脉比较浮,那是属于太阳病; 如果脉比较沉的,那就是少阴病,把少阴区块的邪气发出,肾脏炎、水肿就可以治好。 桂本的麻附甘与《伤寒》麻附甘是一样的, 但《金匮》麻黄附子汤不一样了,金匮麻黄附子汤里,麻黄用到三两, 所以,如果用金匮麻附甘退水肿,最好再加1-2个辨证点: 1、脉沉。2、上焦水肿(会发汗而好的水肿,是从脸开始的) 吃了麻附甘后,先出一点点的汗后就一直小便,是那种一半汗解、一半尿解的表现。 肾阳虚受风邪,造成肾脏泌尿机能病变的医案, 吴鞠通有一个医案: 一个医生治水肿,麻黄放八分,附子放一钱, 因为怕病人虚,所以附子放得比麻黄多; 又怕药太猛,所以甘草放一钱两分,又比这麻附都多,结果吃了后一点效果都没有。 我想,这个病案的药量加重十倍大概会有效。 在温病流行的时代,他们都觉得伤寒里的药太过量。 吴鞠通怎么开? 麻黄二两,让麻黄出头比附子多;附子比麻黄少四钱,开一两六; 甘草比附子少开一两二。 分十次喝(其实他开的量也不重),喝了一次,水就退了。 他就说:看,这个药,你得把汗发出来才行。 汗发不出来的话,邪气没有出路,反而不好。 如果以他的医案做界定的话,既然用麻黄剂治水肿, 发一点汗反而有效,不一定要要求完全从尿解。 当然,这个人急性肾炎, 如果水肿,脉浮紧、无汗、人怕冷、裹棉被,那应该用麻黄汤, 如果有汗,就用桂枝附子汤(主证也挂到了小便不利)。 通经与通窍的麻附辛 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还是有相当暧昧的地方。 比如说:家里没有麻附辛,要不然吃点真武汤看看。结果也好了。 那这个方存在的意义在哪里?不可替代的地方是? 扁桃腺开始刺痛,立刻吃麻附辛,那肯定是麻附辛快速有效,真武汤有效但慢。 医家注解麻附辛汤时,说这个汤治少阴经病,或是治太少两感, 就是太阳刚陷进少阴,一半在表一半在里。 一个太阳病感冒,把到脉浮,要去买桂枝汤时,再确认一下, 可能脉已经沉下去了,这时候,麻附辛很有用。 感冒了,别的症状都没有,就是尿不出来。 小便难(并不一定会很清楚地感觉小便淋涩),如因尿道发炎,那是另外的医法, 这里是会让你莫名其妙地:怎么比平时上厕所少甚至不用去厕所了。 这种表现的少阴病,如果到西医那,可能就会是急性肾炎什么的。 中医这里,就是少阴初感,立刻发生,马上医好。 麻附辛关系到邪气伤了肾的泌尿机能, 标准的少阴病是处理肾脏的内分泌部分; 关系到肾脏泌尿部分,往往是太阳病,或所谓太阳少阴之间的太少两感。 肾脏忽然发生绞痛,也可以用麻附辛治疗。 麻附辛的尿不通,可以是肾炎小便涩感,但通常是没有尿液。 少阴病刚开始时,身体症状都不怎么明显的。 如真武汤证刚开始,只是觉得没什么干劲。 麻附辛刚开始,可能就是鼻子一整天都不太通了或一整天都没小便了。 又没水肿,但吃了麻附辛后,小便来了,突然就一直跑厕所。 麻附辛或麻附甘,条文与临床,都不牵涉到下利。如果有下利,可能要想到真武汤; 若有下利清谷,那就要用到四逆汤,或可能是白通汤。 一旦有肚子痛,拉肚子时,那就更不是麻附辛结构的范围了。 细辛是通九窍药,凡窍不通就可以用。 通鼻涕,通尿,男子不射精,女子经闭,也是麻黄附子两味调自律神经; 细辛有钻通与驱寒效果,临床上没明显辨证点的, 比如,坐骨神经痛,也常用麻附辛合芍药甘草汤。 坐骨神经痛了,到底要用麻附辛?阳和汤?还是当归四逆? 先抓一下主证,如果没有主证可抓,那凭直觉给麻附辛。 带状疱疹的疹可能已经好了,但后遗在神经上的痛点,要用麻附辛把它推出去。 皮肤颜色比较晦暗,人钝钝的,感觉行动不太平衡, 皮肤有些粗糙麻木,好像没什么知觉; 这种皮肤钝钝、人钝钝的,也是用麻附辛通窍。 当然,各种鼻病,都挂上麻附辛,效果比较好。 受寒后,忽然瞎掉、忽然聋掉、忽然哑掉,或是吹了冷风牙痛, 这一类九窍受风寒塞住的,都是麻附辛。 九窍一起受风或七窍一起受风呢? 有人是眼睛鼻子耳朵全部一起在发痒,七窍一齐发痒也是用麻附辛。 这些,都是参考辨证点,仲圣给的辨证点就是感冒。 牙龈出血,甚至牙痛,有时也可以用麻附辛驱寒。 麻附辛的头痛跟吴茱萸汤的头痛不一样, 吴茱萸汤头痛是痛到烦、痛到恶心、痛到想撞墙,有可能并不是很痛,只是受不了而已。 麻附辛的头痛,是冷气钻到脑子里,脑冷,头痛如劈,不会烦,但剧痛时痛到吓你一跳。 脑也好,肾也好,腰也好,在某种程度是连属的。 所以,如果腰痛是不能转身的那种,可以用麻附辛把寒气逼出去, 若要加味,就加点川乌、干姜、延胡索之类。 当然,这不是很标准的麻附辛汤证,是推扩使用。 如果不是腰,而是手脚、肩膀有扯痛感,那是当归四逆汤。 因为麻附辛是一个比较偏“急性“肾病的汤证, 身体常发冷的人,皮肤都是微微浮肿的,也可以用麻附辛,还可以加点知母。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