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小柴胡 / 正文

小柴胡汤临床经验感悟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治外感兵贵神速,治内伤则需从容镇定。随着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内伤杂病越来越多,症状千奇百怪,病情错综复杂。临床上,小柴胡的运用率相当高,是中医的经典名方之一。吾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脾胃科学术权威谢晶日教授,善于使用小柴胡,在急病、重病的治疗中,每获显效。吾侍诊一个月来,颇有感触,现在我想谈一谈我对此方的理解. 仲景曰:“少阳病,汗之则谵语,吐下则悸而惊,故不治表里,而以升降法和之。”少阳居于半表半里,汗、下之法均不可适施,唯有和解。方中柴胡疏肝以升清阳,黄芩苦寒以降胆热,半夏降逆化痰,人参、甘草补中焦,姜枣调营卫,则“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少阳之病尽已!对于此方的核心药,临床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柴胡、黄芩为核心;一种以柴胡、甘草为核心,原文加减曾说“胸中烦者而不呕者,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诸药均有加减,唯有柴胡和甘草不变。然而,两种说法孰对孰错,仁者见仁,就我个人,倾向于后者。 许多临床实验表明,小柴胡有保肝作用。干扰素是肝炎病毒增殖的抑制或排除剂之一,而小柴胡汤中的甘草甜素制剂有诱导干扰素作用从而起到保肝作用。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然,《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正证便是,不必悉具。”此一证,历代医家争论颇多,也对许多医家产生了许多误导,医者应独具慧眼,读死书、尽信书,不如不读书。我曾查阅许多医案医籍,发现胸胁苦满才是最主要的主症,以此为切入点,使用本方,治愈率明显提高。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对此最好的解释是《医宗金鉴》一段解释:“口苦者,热蒸胆气上溢也;咽干者,热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热蒸眼发黑也。”我曾治一中年妇女,整日口苦,口气特别重,真是“苦不堪言”,由于刚学完《伤寒论>,用小柴胡汤加夏枯草,三剂明显好转,虽幸而中,确有投机取巧之功!临床上许多方剂有着小柴胡汤影子,如大柴胡汤,治疗少阳与阳明合病;逍遥丸乃女性解郁第一方,可谓是家喻户晓,也可看到小柴胡影子;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胆热脾寒;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牡而成,有和解少阳,通利三焦,镇惊安神之功。 临证发现小柴胡汤在运用,人参使用几率特别少,不但人参的使用率低,生姜、大枣也很少使用,主要是因为许多医家认为参类碍湿气。每每是柴胡配黄芩,清利肝胆湿热,如柴芩温胆汤、四逆散加黄芩、逍遥散加黄芩等等!对中医解读好多是因人而异,如易水学派认为人参、甘草有使邪“不入太阴”之功,苍术更有“下安太阴”之妙用。如遇小柴胡汤证,见“舌上白苔”者,常不用人参、甘草,因其不利于湿气运化,使中焦壅滞,每以苍术代之! 唐容川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无不聚于胃、关于肺,兹有一方,可统治肺胃者,则如小柴胡。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煌老师,治疗感冒后遗留咳嗽,用小柴胡合半夏厚朴汤,大多三剂而愈;吾师也常用小柴胡汤和五苓散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常能很快消除腹水,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寿命,患者复诊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谈到小柴胡汤时指出:“忌发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汤,乃和解之剂。”小柴胡运用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活人无数,滥用则贻害无穷。20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对于小柴胡滥用十分普遍,只做药理实验,而不辩证,许多人发生因服用小柴胡汤而引起间质性肺炎的病例,并有十几人因此而死亡,令人痛心疾首。 小柴胡汤虽然治杂病如神,但仍需辩证治疗,有是证用是方,否则中医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辈医者应思之,慎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做一位铁杆中医,挺起中医脊梁!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