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妈”是如何炼成的,女同胞们知道吗?“大姨妈”是如何炼成的,女同胞们知道吗?
说到大姨妈,比较尴尬的一点是每每遇到妇科病,女顾客就对我这个男同胞避而远之,自己要是看到女顾客支支吾吾难以启齿时,大概就是有妇科方面的需求了,这时候也会很识趣地走开。
既然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好好地指导妇科用药,那就在这里说吧,我蛮尽管说,你们也尽管看,反正我也不知道你是谁。
月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例假、大姨妈、见红等,大多数人每个月出现1次,因此称为月经。
月经指的是育龄妇女每隔一个月左右子宫内膜发生一次自主增厚,血管增生、腺体生长分泌以及子宫内膜崩溃脱落并伴随出血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周期是由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生殖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的,与女性的内生殖器密切相关,包括卵巢、子宫、输卵管,阴道等。
月经的周期变化过程很复杂,自己研究一番后制成下面这个图,方便大家理解。
月经有不同的周期,有增殖期、分泌期、月经期,不同颜色的线代表不同的周期变化,下面来详细解读一下这个图。
黑线(增殖期):青春期后,在下丘脑一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控制下,分泌促卵泡激素和少量黄体生成素,刺激卵泡逐渐发育成熟,并分泌大量雌激素,子宫内膜增生变厚;
蓝线(分泌期):当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通过正反馈作用,刺激促性腺激素分泌更多的黄体生成素,促使卵泡排卵。排卵后的卵泡变成黄体,同时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加速增生变厚;
绿线(月经期):若卵子未受精,则排卵14天后,黄体开始萎缩,此时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子宫内膜血管出现痉挛性收缩,由于缺血坏死而脱落,出现月经;
黄线:若此时排出的卵子受精,则受精卵进入子宫内发育,妊娠组织合成一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支持卵巢黄体继续发育。
不知道你们是否能理解?整个过程是周期变化的,但又应该看做一个连续的整体。
这里再附上一张网络图片来神助攻一下。
首先在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发育成熟,分泌雌激素(红线上升),内膜增生变厚;雌激素又促使黄体生成素达到峰值(粉线峰值),此时出现排卵(红线峰值);排卵后的卵泡变成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大量孕激素(绿线峰值),子宫内膜再次增生;最后黄体萎缩(雌孕激素迅速下降),增厚的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脱落,形成月经。
弄懂了这个,后面很多问题就非常明了了,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避孕等,就算不提疾病问题,算个排卵期或者安全期,那也是妥妥的。
接下来说说几点关于月经的小知识吧,虽然真的很像教科书式的科普。
首先,只有灵长类动物的生理周期才叫月经,其他哺乳类的那叫发情周期。女性的第一次月经叫初潮,平均年龄在12岁,标志着进入青春期。
同样,月经的停止标志着进入绝经期(更年期),平均年龄为51岁,一般40岁后进入绝经期都是正常,但35岁则是早衰。
不管是初潮或绝经,都可能因遗传、饮食、疾病等有所变化。
月经周期计算是出血第一天开始,直到下次出血第一天的时间为一个周期。月经周期一般在21-30天,也有人在45天,甚至3个月或半年,但只要有规律就是正常的。
月经的出血周期一般在3-7天,出血量在50ml左右,以第二、第三天量最多,主要成分包括血液、子宫内膜组织碎片、各种活性酶及生物因子。
一般情况下,月经来潮没有特殊症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乳房胀痛、下腹部或腰骶部下坠感、便秘或者腹泻,也有人会出现头痛、情绪暴躁、失眠等症状,多在月经后消失。
这些听起来比较枯燥,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比较关心的安全期和排卵期怎么计算。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还是先上一张自己制作的图吧。
先说重点,就是排卵期的算法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月经规律且知道自己的月经周期,如果月经不规律的话,那参考意义就不大了。
首先,排卵是受脑下垂体和卵巢的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每个月一个周期,但女性的月经周期有长有短,好在排卵日与下次月经开始之间的间隔时间比较固定,一般在14天左右。
先从下次来潮的第一天算,倒推14天或者减去14天,就是排卵日(蓝线),排卵日前5天加后4天为排卵期(粉线)。那么,除了月经期和排卵期之外,其余的就是安全期了。
换一种理解就是,越靠近排卵期越危险,越靠近月经期则越安全,但月经期是不能同房的,比较容易引起妇科疾病。
学会了这个,备孕的女同胞们就要好好把握啦,虽然卵巢里的卵泡有千千万,但一个月也就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只排出一颗卵子而已。
这篇算是花了最多时间的科普文了,相信女同胞们对月经又有新了解吧?学会了这个,之后还会讲到避孕药等科普知识,理解起来就容易啦。
痛经宝,你的生姜红糖水已经落伍了
乌鸡白凤丸,还能这样吃?
一年难得开一次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