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零起点学中医 / 正文

一些想说的话,读者们一定要看看

一些想说的话,读者们一定要看看一些想说的话,读者们一定要看看写公号一年多了,从最早分享单个药品到方剂分享,再过度到疾病辩证用药,其中也包含了养生知识体质调理等,这个过程中感触良多。其实,我也时常看其他医药的文章,也会看别人的留言和回复,有点感触是每当看到相关症状或药品时,总觉得这些症状自己也有,那个药品自己也适合。
不少读者也有同样的感触,比如看完某种药品的分享,读者就留言自己又准备去药房买药了。有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文章说得太好了,简直就是在说自己呀,于是就想买药来吃,但买来后没吃几次又扔在一边了。
有时候老觉得自己有病也是一种病吧,但说实话,现在身体有点小毛病的人比比皆是。最近文章留言多了起来,每天都要花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回复,毕竟有留言我都会回复。但让我苦恼的是,有些留言不知道如何回复才好。在问诊留言中发现几种情况,要么是一大堆症状的罗列,要么是简短一句话就问如何用药,还有一种是描述很长,但症状描述不典型。首先是一大堆症状的罗列,患者把从头到脚的症状都罗列了一遍,头晕脑胀,脸上长痘,舌苔白有齿痕,胸闷腹胀,大便不成形,手脚冰凉等。症状罗列完了,我看完却是一头雾水,啥毛病都有,但又不知道要治疗啥毛病。这种情况应该抓主症,哪种症状最突出或者最想治疗哪种病症。第二种情况是简单一句话就问用什么药。比如手脚冰凉,舌苔白用什么药;经常拉肚子,怕冷用什么药?还有用西医的病名描述,然后问如何辩证用药。比如慢性胃炎,如何辩证用药?如果用西药的话,你说头痛我可以不加思索地丢给你布洛芬,但中医看头痛就非常复杂,是前额痛两边痛还是后脑勺痛,是胀痛跳痛还是空痛,这些都不一样的。某篇医药文章的留言把我逗笑了,读者问近一个月反复发热咳嗽,请老师辩证指导,后面的回复:人是圆是扁,是长是短,我哪里知道。我感觉幽默又实在。第三种情况是症状描述不典型。比如明明想问便秘但描述却很笼统,两三天没拉了,肚子胀怎么用药?
既然是问药就把症状描述清楚些,比如舌头是红或白,口渴不渴,痛不痛,寒热如何,饮食作息如何等。网络问诊的弊端很多,比如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疾因,生活习惯等,这些都对疾病的判断有影响。比如职业,像教师或演讲者经常讲话多有气虚,因为讲话多是非常耗气的;像办公室电脑族多有腰酸颈椎病眼疲劳等。
病因也很重要,之前遇到口腔溃疡患者说自己用了溃疡贴,溃疡喷剂,降火药等都没用,最后猛然得知起因是牙齿咬破的,这种情况就好比一个伤口,用降火药当然没用了。
还有生活习惯也是影响因素,比如饮食不规律或应酬多的人多有胃病;经常吸烟的人多有肺热咳嗽;经常生闷气情绪不佳的人患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的可能性更大,这些都是肝经循行的地方。
网络问诊中很多信息不全,有时候这些信息对疾病判断有重要作用。还有一些患者表达不清晰或不正确,也会对疾病判断造成误导。
比如之前碰到患者说自己便秘,大便拉不出来,然后再三相问才得知是大肠湿热引起里急后重的症状,而患者拉不出来就理所当然地说是便秘。
特别强调一点:作者不是医生,求医问药请三思而行,我只能尽力而为。文末个人简介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作者只是执业药师,因为喜欢中医所以分享一些学习心得,顶多只能算中医爱好者。这点曾在年终总结里也说过,我并不是正经的医药专科生,或者这么说吧,我大学的专业是物流管理,连一堂医药专业课都没听过。只是毕业后怀着对医药专业的浓厚兴趣,在乡镇诊所跟师学习了两年,而后一直在连锁药店工作和学习,并且考取了执业药师等证书,如此而已。 所以有求医问药的小伙伴们,很多疾病我并不懂,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更害怕误导了别人。
感谢读者们的大力支持,不管是阅读,点赞还是分享甚至赞赏,感谢。至于后台私信尽量不要发,基本没看的。有想说的话尽量在文末留言,如想宠幸作者的,可前往公号主页撩作者。
最后有件事一直放不下,曾有人建议我建个读者交流群,一方面担心遇到更多以上的问诊问题,一方面也羞愧自己专业差不能给予指导。
但又想着如果有个交流群,小伙伴们自己可以交流探讨,有利于学习;自己有些心得也可以及时分享,这也未尝不好。
关于是否建群,小伙伴们可以在文末畅言,如有意愿或可一试。

痰湿体质的人,如何祛湿化痰?
女性手脚冰凉的原因,如何调理?
左左,执业药师,中医爱好者,从事医药行业N年
原创空间,汇集药品知识,专注合理用药

文中所提及中西药及方剂,仅供交流学习

中医讲究辩证论治,药品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