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药时容易忽视的细节,你犯过吗?买药时容易忽视的细节,你犯过吗?前两天碰到一个顾客,进店购买了四盒连花清瘟胶囊,之后又边逛边看,想再买点别的什么药。
之后走到维生素柜时,又买了两瓶成人的钙片,我说吃钙片一定要联合维生素D一起吃,这样补钙效果更好。
为什么呢?钙片的外包装上明确写着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并对骨质形成有重要作用。与其说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顾客也一定会懂。可以说钙吸收后就进入血液,而维生素D就像小车一样可以载着钙离子把钙带到骨骼中,才能达到更好的补钙效果。道理我都说了,但顾客就是不买,为什么呢?因为顾客看了看有效期到22年12月,也因为维生素D有点贵,两盒要一百多元。
更让我惊讶的是,顾客说家里的连花清瘟就是因为过期了才买回去备用的,而钙片也是买回去备着的,因为经常是吃几天就忘记吃了。
我有点纳闷,连花清瘟都过期了,既然是备用买那么多盒干嘛呢?而正经的维生素D搭配钙片吃,有必要的药却不买,连花清瘟放着过期就不心疼?
也许有的问题,还真的想不通。
但我有时候又想,城里人为什么总喜欢买一些备用药呢?是怕买不到吗?还是不买点药备着不安心?要知道现在很多药店24小时营业,夜间买药都能用外卖了。
曾经在乡村诊所上班,记得那会农村人都很忌讳买药备着的,似乎买备用药就像是等着生病一样,所以我自己也基本上不会买备用药。
当然,也有少部分顾客,你让他多买点药,他也会回你:买回去当饭吃吗?你让他办张会员卡,他就会回你:是想等着生病吗?说到买药,再来说说一些顾客购药时的常见问题。
有的顾客买药就认一个产家,要求外包装一样的。应该说如果不是知名产家的药,一模一样的药其实是挺难买的,每个药店的进货渠道不同,产家也就不一样,这种情况跨市跨省时就更加凸显。
同一个药品有不同规格,比如常见的胃药耐信有20毫克和40毫克;降压药安内强有40毫克和80毫克;降糖药二甲双胍有0.25克、0.5克和0.85克,但往往问顾客的时候,他们都搞不清买哪种。除药品规格外,还有药品名称多,一个药有通用名、商品名和处方名。之前碰到顾客买扑尔敏,我拿了马来酸氯苯那敏,结果顾客说不是这个,硬要写着“扑尔敏”的药,解释不通,最终无果。通俗点说,通用名就好比大名,谁都可以叫,比如多潘立酮,而商品名是有专利性的,只能某个产家的才能叫,比如吗丁啉。
药名尚且有很多种,而顾客买药的时候也容易说错药名。之前就有碰到把阿莫西林说成阿司匹林,把扑感敏说成扑尔敏的例子。
关于这点呢,一些顾客对药名完全不敏感,描述的时候说什么胶囊、小瓶子的止痒药膏、药片是蓝色的等等,用抽象化的描述来买药,这可怎么办噢?
所以呢,建议大家买药的时候,尤其是买处方药或替别人买药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药品通用名,产家、规格等细节问题,当然有图片就更好了。
过敏用什么药,可没那么简单
没有说明书的症状,药就不能用了?
汇集药品知识,专注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