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人30岁,脑龄60岁;有人70岁,脑龄40岁?
《慢思考》一书中有句痛心疾首的话:现代人对大脑无知的滥用已经到了一个疯狂的地步。
青年人没工夫想老,新鲜的生命无法理解衰老,经常晚睡,焦虑,宅,各种损脑套餐来一套。
这也导致了不同人脑衰老的速度差异之大,说出来会吓你一跳。
例如:有2个同样是40岁的人,二者的大脑年龄(衰老程度)可以相差20岁以上。
(不同人记忆力随年龄衰退情况对比)
大脑的衰老进度条,一部分由基因决定,另一部分则在藏在年轻时的生活方式中。
1
美国艺术家威廉尤特莫伦,曾用画作记录了自己走到生命尽头时大脑的变化。
威廉尤特莫伦在1995年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从那时起,他就决定利用还有记忆的宝贵时间,通过自画像来理解自己的变化 。
他的自画像展示了大脑逐渐退化的过程:
(威廉尤特莫伦的自画像)
到2000年,威廉尤特莫伦病情加重无法作画。7年后,威廉离世。
失智的根源是大脑衰老萎缩,人的大脑一旦开始萎缩,就不可逆转。
人的大脑并不是匀速衰老的,前期大脑根据年龄自然生长衰退,等到了一个节点后大脑就会开始加速衰退。而有意识地保养大脑,就能延缓这个节点的到来。
那么,哪些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大脑更友好呢?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早睡早起,注意饮食这些养生口诀。保养大脑还有很重要的两点:
■生活要有目标感和意义感。
■多学习,多阅读。
2
美国肯塔基大学的博士David A. Snowdon和他的同事曾在美国的曼卡托小镇的一座修道院里,进行过一项长达15年的特别实验。
(历史上称作“修女研究”)
这项研究发现个体早期的语言能力强弱,是否有阅读的习惯会影响到年长后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概率。
更重要的是,通过神经病理学检测,逝世的14个修女中,所有早年思想深度和日记中语法复杂度低的修女均患有AD,而思想深度和日记中语法复杂度高者均未患AD。
(Snowdon博士和修女在一起)
Snowdon博士根据这一研究出版了一本名为《优雅地老去》的书,书中记录了这样一对姐妹:
书中有一位叫Nicolette的修女,她93岁高龄时依然对阅读有很大的兴趣。她爱读传记,经常参加编织、锁边、打扑克的活动。但Nicolette的妹妹,92岁的Mary修女,就有明显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而且她需要借助轮椅才能行动,也很难做抬头和抬手的动作了。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曾经在权威科学杂志《神经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关于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的研究成果。
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组受试者大脑退化比另外两组明显轻很多。他们进而发现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阅读尤为关键。
经常阅读的人大脑中胼胝体后部更厚。胼胝体连接左右大脑半球,它的增厚使两个脑半球的信息交换更多、更快、更有效。
大脑不断地受到新知识启发和刺激,使得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更绵密,神经回路活化得愈深,老年痴呆的概率也会大大地降低。
查理芒格曾说:我所认识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爱读书的,一个都没有。看来这句话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3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打开手机,我们的大脑就能分分钟超载。每天看各种微信头条文章,算多阅读多学习吗?
知乎上也常见:“为什么刷再多知乎干货都不如老老实实啃一本专业书有收获?”之类的迷思。
对此,窦文涛有段话可以回答一方面:
“对于文化知识类的东西,不要都想着,都像爹妈有人喂你一样去吃,当然这样吃,你是感觉很爽,可是爽久了,人就会变得智力弱化。有些东西,是需要你费点儿劲儿,有些东西费劲,那正是它力度所在,等你进去了之后,你就会越来越上瘾。你会在里面找到一个自己的世界。”
日本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一书中指出,如果要通过阅读锻炼大脑,那一定要阅读经典作品。肤浅的阅读锻炼不了大脑!
碎片化信息由于短小的篇幅,注定了它只是一块块知识碎片。沉迷于捡拾知识碎片,就好比看事物,只看局部,无法认识全貌,对问题的认识始终处于一个比较肤浅的层次。
相对于各种视音频等碎片化内容,语言文字是人脑信息最为浓缩的表达:
“再没有比经典书籍更加凝结众人智慧,经过反复锤炼打造出来的文章了”。——茂木健一郎
经典书籍都是历经时间长河考验、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髓,把时间花在这些以一抵十好书上,才是对大脑的爱护。
藏书馆里的“书盈四壁”,书库里有300多本千百年流传下来经典著作,涵盖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历史、古典名著、古诗词、现代诗、小品文集、百科学术、志怪、章回小说、外国名著、经济社科等作品。
期待你到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好书。
往期精彩回顾:
老年人的“夫妻生活”,可坚持到多大岁数?有些人都不敢想
老年人就不该“恩爱”了?找准这个时间,让你重获雄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