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你真棒,夸孩子努力就够了吗?哈哈,还是差一些
:
写导言之前,先说一句,萌妈真是一位能把问题说清楚的小能手啊!
关于夸奖孩子,不夸孩子的能力或成就,比如你真棒,你真聪明,而是夸奖你真努力等等这些知识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但是真的弄明白了吗?恐怕不是,比如:
夸你真棒一定是坏的吗?一点都不能说?不是,关键看你后续怎么做。
夸孩子努力就够了吗?我天天听你说努力,都听烦了,有新词没?当然有。
哈哈,这篇前有理论,后有实操的干货文章太赞了,值得阅读、值得收藏,时时品味。
P.S.大家看到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时,既要对号入座发现自己不足,也不要全盘接受,因为有些人对你的评价,就是纯恶意或者别有用心的,哈哈。
下面是正文。
然后,大家去关注萌妈的公号,问问题啊,养娃她是专业的。
大家好,大家好,我是专注2-8岁家庭学科启蒙的萌妈。
最近很多人在后台问,如何夸奖孩子,这应该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
其实,近30年以来心理学界关于「夸奖」(Praise)的研究,越来越颠覆了人们对「如何夸孩子」的认知。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乍一看反常识,细想还真有道理」的重要发现!
一起学点知识,让孩子受益!
读者提问
我是一个3岁孩子的父亲,平时周末带孩子比较多,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我发现我好像只会说「你真棒」,但看媳妇和孩子的相处,她就好像很会夸孩子。
但是,我发现这种亲子陪伴好像很枯燥,我成了只会说「你真棒」的爸爸了。事实上,这种好听的话孩子听多了也就烦了。咱们大人总听一句夸赞的话也会觉得习以为常了,那我应该怎么夸奖孩子呢?
比如,周末我会带孩子去踢球,有一些动作在我示范1、2次后,孩子就能学个大概。
这时候,我应该如何夸他?
萌妈回答
这位爸爸问得很用心,也很重要。
因为,长期夸孩子「你真棒」,可能会害了孩子!
「你真棒」,是典型的对孩子能力的肯定(Person Praise),也是很多父母都习惯性使用的夸法。
但是,近年来广泛的研究发现,这种对能力的夸奖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动机、心理弹性(抗压能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他们的人生。
目前,学界更推崇的是对努力的肯定(Process Praise)。
夸「能力」还是夸「努力」
很多父母认为,直接表扬能让孩子建立自信,例如「你真棒」、「你太厉害了」、「你考得真好」、「你居然踢进了3个球,我太为你感到骄傲了」等等。
事实上,这类表扬只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因为他们很害怕失去这样的表扬。
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曾对于如何夸奖孩子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在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Carol相关研究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只要有Carol参与发表的论文,少则几百引用量,多则5000+引用量——足以从侧面窥见学界对其研究的重视和肯定!
1988年,Carol曾进行过一个实验,将128名10~11岁的孩子分为两组,她给这两组孩子都进行了智力测试(IQ test),主要是一些智力游戏等。
接下来,她一对一给予这些孩子反馈。
夸奖A组孩子??:「你做得太棒了!你真的很聪明!」
夸奖B组孩子??:「你做得太棒了!你真的很努力!」
然后,她问这两组孩子是否想要再做一些智力测试,结果:
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拒绝了新的测试,因为他们已经被贴上了「聪明」的标签——他们喜欢被人夸「聪明」,并且害怕接下来在测试中出错,就会失去这一标签;
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却很乐意做更多的智力测试,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被表扬来自于「努力」,所以越努力,就能获得越多的表扬。
随即,她又给了这些孩子与之年龄所不匹配的、难度更大的挑战,结果:
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在做不出题时,很快就心态崩了,并由此认为自己可能「并不聪明」;
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虽然做不出题,却不断尝试,因为他们认为只是有的地方做得还不太对,但总会找到解决方法。
次日,她又给了这些孩子与第一天智力测试水平相近的题目,结果:
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测试分数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因为他们在遭受打击后认为自己「并不聪明」,因此在测试中未必能取得和之前一样的好成绩;
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测试分数则呈现大幅提升。
此后多年,Carol的研究还在继续。
她根据孩子在成长中被夸「聪明」(being intelligent)更多,还是被夸「努力」(products that they produce)更多,将其分成了两类具有不同心态/思维方式(mindset)的人。
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
这类人正是在成长中总被夸「聪明」的人。
因为他们不想失去自己的「聪明」标签,害怕自己的挑战失败会让周围的人失望,所以他们不愿意去尝试太难的挑战,
他们寻找伴侣时,倾向于选择那些总是夸奖、从不批评他们的人。
当他们听到有建设性的批评时,会觉得自己被攻击了,而不是考虑这些建议的合理性。
他们会认为,这些批评者发现了自己「并不聪明」的真相,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从来都觉得自己并不聪明——一旦别人揭开了自己「聪明」就标签,他们就认为自己遭受到了恶意的攻击。
当他们被夸奖擅长某类工作时,通常会拒绝尝试其他类型的工作。
他们不愿意努力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天生就聪明的人不用太努力;相反,努力则意味着不够聪明。
当他们在一项考试中失败后,可能会选择通过「作弊」来获得好成绩,而不是更努力地学习;或者找到那些比自己考得更差的同学,以此获得心理安慰。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要是我再努力一下,能有XXX的份吗?我就是懒得去做而已。」
是不是很耳熟?
这类人正是害怕「努力」削弱了自己「聪明」的标签,宁愿以「懒」为借口拒绝努力,也要保持自己可以「轻松地完成某个小目标」的「聪明人形象」。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这类人是在成长中总被夸「努力」的人。
他们认为,自己越努力,就会变得越聪明。
在他们看来,智力并非固定的,也不能用「聪明」或者「不聪明」来简单地对一个人的能力下定论。个人能力取决于努力的程度,所以他们更愿意付出努力。
他们寻找伴侣时,倾向于选择那些与之所不同的人。他们认为,正因为彼此各有所长,所以能在这段关系中获得成长。
当他们听到有建设性的批评时,会将其视作「可藉此成长的机会」,而非恶意的攻击。
2011年,Carol用仪器检测了这两类不同思维模式的人面对错误时的大脑活动图像。
来源:Carol的Ted演讲
结果发现,图左侧固定型思维的人,在出错时,大脑几乎没有活动,这也意味着他们面对错误会选择逃避。
相反,图右侧成长型思维的人,在出错时,大脑并没有停滞,而是高速运转,包括剖析错误、从中学习和试图找到解决方案。
Carol曾受邀参与TED演讲谈到这个话题,感兴趣的爸妈可看这个有字幕翻译的视频:
为什么夸孩子「聪明」会害了孩子,而夸他们「努力」就能带来诸多好处呢?
原来,对孩子的夸奖方式,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到底是聪明带来的成功,还是努力带来的成功;是不够聪明导致的失败,还是不够努力导致的失败。
显然,如果孩子认为聪明来自于先天遗传,不够聪明的话,一切都完蛋了;如果孩子认为聪明来自于后天努力,那么还可以通过继续努力来达成目标。
那么,我们还能夸奖孩子的「能力」或者「结果」吗?
可以!但是有限制条件。
如何夸「能力」
当孩子刚开始做某件事时,我们可以夸奖他的能力。
这会让孩子在初期建立自信并愿意尝试。但要注意:
夸完他们的能力后,不要立刻让他们进行难度太大的挑战,而是要帮助他们将一项工作分解成若干个难度较小的步骤,让自信建立在做事成功的满足感上,而非被人所夸赞的能力上;
在他们完成这些难度较小的步骤时,需要尽快将对能力的肯定转化为对努力的肯定,而不是一直夸孩子「真棒」、「聪明」。
如何夸「结果」
如果我们要夸奖结果,那一定要将其和努力联系起来。
错误示范:「你今天的足球比赛居然踢进了2个球,你真是太有天赋了!」
正确示范:「你今天的足球比赛居然踢进了2个球,这和你平时坚持训练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你很努力练习,所以体能才会更好,才能跑过那些防守队员,成功射门!」
我们可以肯定孩子的成就,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这些成就源自怎样的努力,并鼓励他们更加努力,以获得更高的成就。
最后,如何夸「努力」
我们可以将孩子的「努力」拆分得很细致,然后予以夸奖:
肯定孩子所付出的具体努力;
详细地谈论孩子的做法和策略;
积极关注孩子做得好的的地方,并能具体描述出来;
将孩子的努力和与其有逻辑关系的结果相联系起来;
讨论哪些做法有用,哪些用处不大;
让孩子解释他的作品或做法;
等等。
当然,即使是夸奖孩子「努力」,也需要避免一些不太适合的做法,比如:
不要一有微小的成就或努力,就给予频繁表扬;
不要夸大其词的表扬,尤其对自尊心不强的孩子;
不要用「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好每件事」来安慰失败的孩子。
夸奖的方式
具体到夸奖的方式,其实不仅有语言表达,还可以用表情、动作、姿态、拥抱等肢体语言来表达。
回到题目本身,我们应该如何来夸孩子「有一些踢球动作在爸爸示范一、两次后就能学个大概」的行为呢?
萌妈不太会踢足球,所以现在试着(通过脑补)举几个例子:
将结果和努力联系起来:
「你这么快就学会了传球了呀!看来爸爸刚才教你的时候,你一定听得很认真,才会这么快get到传球的要点!」
「你这么快就学会了传球了呀!果然还是之前咱们练得多,基础打得牢,所以学习新动作才会变得简单!」
「你这么快就学会了传球了呀!是不是爸爸平时传球的时候你都仔细观察了,才会掌握得这么快!」
「你这么快就学会传球了呀!爸爸刚刚就看到你听得非常专心,每次练习也都很用心地揣摩传球的要点!」
详细地谈论孩子的做法和策略:
「没错,传球就是这样,要用脚的内侧中间的位置去碰球!」
「是的!用前脚背去铲球的下端,确实能让球飞得很高!」
「对的,这就是地滚球!因为你刚刚用心控制了脚和球的触点,所以球才不会乱跑出去!」
积极关注孩子做得好的的地方,并具体描述出来:
「是的,球冲你来的时候不要慌,一定要冷静!刚刚你就很冷静,才会有准确的判断!」
「太好了!你能自己从球场上爬起来!踢球难免有摔倒的时候,但重要的是能继续站起来!」
这位提问的爸爸,养娃真的非常用心。
不仅「周末带孩子比较多」,而且能带孩子去户外运动,甚至还在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夸娃!
没有人生来就会当父母,我们都是有了孩子以后才抓紧补课的(戳我)。
你是怎么夸孩子的?评论区聊聊呗!
参考文献
[1] Dweck C S.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6, 41(10):1040-1048.
[2] Dweck C S, Leggett E L.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8, 95(2):256-273.
[3] Elliott E S, Dweck C S. Goals: An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1988, 54(1):5-12.
[4] Yeager D S, Dweck C S. Mindsets That Promote Resilience: When Students Believe Tha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eveloped[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12, 47(4):302-314.
[5] US AAP. When to Give Your Child Praise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y-living/emotional-wellness/Building-Resilience/Pages/When-to-Give-Your-Child-Praise-Video.aspx
[6] US APA. How to use praise to kids?
https://www.apa.org/education/k12/using-praise
END
编辑:萌妈 排版:萌妈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仅用作排版美观
如有侵权请告知我进行删除
在看的小伙伴戳一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