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优势 —— 黄帝没说过“辨证论治”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辨证论治”是来源于《黄帝内经》的,这是现在中医界的“共识”,不过,其实这个“共识”的根据并不充分。
1
《内经》中有“辨”这个字。
《灵枢决气》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灵枢五阅五使》曰:“五官已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
《灵枢五色》曰:“五色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
《内经》中有“辨”这个字,不过,可以看出,以上这些“辨”,它辨的绝对不是现在所说的“证”。
2
《内经》中有“证”这个字吗?
“证”字,在《内经》中有且仅有一次记载—— 《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也就是说,“证有中外”是《内经》(包括《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原文中唯一的关于“证”的论述。
对“证有中外”这个短语,注家们的解释不尽相同。
王冰的注释为“藏位有高下,府气有远近,病证有表里,药用有轻重,调其多少,和其紧慢,令药气至病所为故,勿太过与不及也”,将“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注释为“病证有表里”。
方药中与许家松所著的《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将“证有中外,治有轻重”讲解为:
“‘证’,指病证。‘中外’,此处指深浅,亦指表里。‘中’,指病深,病在里。‘外’,指病浅,病在表。‘轻重’,指处方的轻重。
全句意即病有浅有深,因此处方用药上也就有轻有重。病浅者处方用药宜轻,病深者处方用药宜重。”
大体意思就是认为“证有中外”指的是病有浅(病在表)、有深(病在里)之分。
看到这里,似乎《内经》中就有了“证”了,但是啊,现在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运气七篇”是王冰在编次整理《黄帝内经素问》时加入的,并非《内经》原有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内经》便从未提到过“证”这个字。
再退一步讲,即便运气七篇不是王冰加入的,从《至真要大论》的原文、王冰的注、方药中和许家松的讲解来看,这个“证”字也不是现在所谓的“辨证论治”的“证”,因为可以明显地看出,《内经》中的这个“证”字,远远不能成为“中医治疗的最终目标”。
3
“证候”首见于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
说完了《内经》中的“辨”、“证”,再来看看我们熟悉的“证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证候”最早见于隋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的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只是,很可惜,这个“证候”只是作为卷名出现,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并且在正文中也没有再出现过“证候”二字。
4
我们来总结一下。
总结一下,《内经》中有“辨”是肯定的,《内经》中有没有“证”不大肯定。
《内经》没有“辨证”连用是肯定的,没有“辨证”的概念也是肯定的。
连“辨证”的概念都没有,也就不可能有“辨证论治”的概念,更不可以有1955年提出的“辨证论治”的概念。
已经可以确定,强调“辨证论治”的中医不是由《黄帝内经》伊始,因为,《黄帝内经》里的黄帝、歧伯等人显然是不会“辨证论治”的呀!
既然,“辨证论治”不源于《内经》,那么,是不是跟我们的医圣张仲景有关呢?毕竟,仲景在中医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明天,跟大家一起分析分析,我们的医圣仲景会不会“辨证论治”。
注: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
谈谈“中医阴阳学说”中的问题(上)
“博大精深”容易使中医舍本逐末
五行平议(下)—— 五行学说的本质、存废问题
健康|快乐|自由肖相如频道
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