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是气化,还是相火?
:今天学习从“气化”和“相火”体系来理解三焦的实质。
“三焦”学说,自古以来存在着有形与无形之争。
有形者宗《难经三十一难》,“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
无形者宗《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近代多数医家拟从解剖角度,寻找它的实质脏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得定论。
中医来源于医疗实践,三焦是古人从整体出发,通过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表现、治疗效应等长期观察,而认识出来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它是一个综合性功能单位,或者是几个内脏功能综合,如果在解剖学位置上争论不休,是没有多大意义。
例如,近年有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学者提出了肺脾肾主三焦气化,司津液代谢的说法。
这是学术上一大进步,但仅仅这些,尚不能概括三焦全部功能,如三焦主相火,三焦与心肝等脏的关系等,都未有体现出来。
下面谈谈三焦的气化与相火的有关内容。
1
以肺脾肾为中心的三焦气化
三焦气化,是指水谷精气津液的生化、敷布、调节,以及废料的排泄等整个代谢功能而言的。
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简单明了而又形象化地描述了三焦气化的全过程。
这一功能关系到全身脏腑组织,其中尤以肺脾肾为主体。
上焦气化,主司津液精微的布敷,主要在肺;
中焦气化,主司营卫精血津液的生化,主要在脾;
下焦气化,主要在肾,除了开窍于二阴,司决渎、排糟粕之外,肾又为三焦气化的本源。
肺脾肾三焦气化正常,则水精四布,弥漫全身,若雾露之溉,为津为液、为气为血、为汗为尿,从津液的角度讲,全身所有体液,包括血液在内,都是互相渗透、沟通的。
所以《内经》提出精、气、津、液、血、脉为一气,均属于三焦气化的内容,后世之说“汗血同源”,“大汗亡阳”,“多汗伤津”,“多尿伤阴”以及“利小便以实大便"等,皆本于此。
三焦气化失常,津液停滞,则为湿浊、为痰饮、为水肿。主要由于肺气失于宣降,脾气运化失职和肾的阳气不足,不能温化蒸腾所致。
这就是《难经》所云:“三焦,气之所始终也”,“主持诸气”,在病理上的体现,其中气之根在肾,故《内经》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张景岳增加“其制在脾"。
这样,以肺脾肾为中心的三焦气化理论,更为完善。
2
以心肝肾为中心的三焦相火
三焦属少阳相火,火是人身之阳气,它体现了生命的能源,根于命门,及于全身。
如刘完素云:“右肾属火,游行三焦,兴衰之道由于此,故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
张洁古亦云:“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之气,主升降出入。”
刘、张两医家把三焦在相火方面的功用,提到分布元气,主一身升降出入,关系到人体兴衰的高度,于此可见其重要性。
此外,宋钱乙提出“肝有相火”,刘完素提出“命门相火也”,并引《仙经》语:“心为君火,肾为相火”为补充。
于此可见,心为君火在上焦,肝有相火在中焦,肾与命门为相火在下焦。三焦相火,粗具轮廓。
朱丹溪在其基础上又作了补充,他说:“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包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
其中心包为心之外围,为君之相,又与三焦相为表里,故亦主相火,与心同主上焦;
肝与胆相为表里,且与三焦同属少阳,故亦主相火,与肝同主中焦;
膀胱与肾相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其脉连风府,为诸阳主气”,并与三焦俱应腠理毫毛,与三焦相火关系密切,故与肾同主下焦。
丹溪为三焦相火充实了内容。
张景岳在君火、相火方面作了重要补充,认为君火为神用,相火为根本。
“故君火变化于无穷,总赖此相火之栽根于有地,虽分之则一而二,而总之则二而一也”;
又说:“命门有火候,即元阳之谓也,即生物之火也……一阳之元气必自下而上,而三焦之普护乃各见其候”。
强调了相火重要性,指出了君火是由相火派生的,并突出了三焦之普护,主要是相火的作用。
至此,以心肝肾为中心的三焦相火已基本形成。
三焦相火的主体心肝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有特殊联系。
如李东垣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余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李氏的阴火是病理性的,它的发生牵涉到上中下三焦。
上焦因心火亢盛,中焦因脾胃气虚而肝火侮脾,下焦则为肾间阴火上冲。
说明君火相火可以相互影响,心火亢盛可以引动相火,这一点已由朱丹溪通过临床实践得以证实。
他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
邪欲之念,引动心火,君火动则相火亦动,遂见遗精之症。为此,朱氏谆谆以清心戒欲告诫世人。
在心肝肾三脏中,肝上通于心,下连于肾,在功能上常处于主动地位。
如心至血脉,赖肝之藏血为调节,大怒则肝气上逆,血菀于上,甚则厥逆。
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均可影响血脉之运行和心之功能。
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疏泄得宜则闭藏有道,愤郁恚怒,火动于中,乃失其常。
肝性升发条达,敷布阳和,对全身脏腑气机之升降也起到鼓舞和促进作用。
如李东垣治阴火,虽重在脾胃,但他在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方中善用升麻、柴胡,其作用正在于疏肝。
土得木而达,肝之阳气得升,则虚衰之脾气得以振奋,阳和之胃气得以敷布,水谷之精气得以补充,人身之元气得以恢复,则贼害之阴火自然得降,顽固之大热自然得除。
由此可见,肝实为心肾气机及三焦相火之枢纽,如果说在肺脾肾三焦气化系统中“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其制在脾”,那么,在心肝肾三焦相火中,应该是“其本在肾,其末在心,其制在肝”。
注:本文选摘自《章真如临床经验辑要》,章真如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00年4月。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揭开「三焦」神秘的面纱
三焦升降论消渴病
用《内经》三焦气化学说治疗肾炎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