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医学组织”是什么样的吗?
:你喜欢这样的医学组织吗?
你知道吗,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组织叫“宅仁医会”,那是413年前的事了。
1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安徽南部新安祁门有个医生,名叫徐春甫,住在城东,从小体弱多病,就潜心学医,看了许多医学著作。
学成以后,他一心为病家诊治,而不计较报酬,他的名字传遍江南一带,后来被征入太医院任职,救活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写了两本书:《古今医统》、《医学捷径》。
明代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春,徐春甫为了更好地实现“取善辅仁”的意愿,就发起了组织“一体堂宅仁医会”,简称“宅仁医会”。
“宅仁医会”的会址在当时直隶顺天府,就是现在我国首都北京。
“宅仁医会”的会友,也就是成员,主要是当时各地的名医。计有安徽徐春甫、汪宦,江苏支秉中,四川解明端,河北刘尔科等64人。
其中汪宦是当时安徽名医,也是徐春甫幼年学医的老师。汪宦不仅临床业务很好,而且学术上也很高明,他还写了《医学质疑》、《统属诊法》两本著作。
又如支秉中,是当时江浙一带儿科名医,对儿科很有造诣。他的代表作是《保婴直指》、《痘疹玄机》。
当时会友名单上所列的都是在北京工作的各地名医,所以徐春甫说“集天下之医”而“立成宅仁之会”。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说“宅仁医会”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医学组织。
2
为什么取名叫“宅仁医会”呢?
我们先来说“医会”二字。
古代一些研究《诗》、《书》的儒家为了共同研讨儒学起见,往往组织“文会”。而当时以徐春甫为代表的一些著名医家,仿效“文会”的办法组织了“医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心集众思”。
至于“宅”字就是保存的意思,而“仁”则是爱人无私之意,而且以前有“医为仁术”的说法,所以“宅仁以为会”,就是“宅仁医会”会名的来历。
3
“宅仁医会”的宗旨是:
一、研究《内经》以及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等人的学说,并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二、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对医术追求精益求精;
三、绝对禁止借行医的方便而谋私利;
四、会友之间有成绩时互相帮助,有缺点时互相批评,有患难时互相支援。
4
“宅仁医会”的规定大致有四方面的内容:
一、治学必须有“诚意”,要有恒心。学术指导思想是“自重而道尊”,“轻身重利而道卑”,就是要以学术为重,不能唯利是图。
二、治学方法要“隆师友讲习,讨论以广博识”,会友彼此之间要“精确切磋”。
三、关于治学内容有较详细的规定。
如“审证”方面,要详细询问发病之初与目前病情、标病与本病,以及饮食、动作、表里寒热等;处方方面,要“切要专精”等;并指出“内伤规李杲,外感规张机,热病规刘完素,杂病规朱彦修,意在正心业专”。
四、重视医德,端正服务态度,明令业医者在利与功方面,应“视人之疾犹己一体,究其医治之理,乃尽厥心,弗较利之丰啬而有详备”。
作为一个医生,理应为人民业服务,而不应该计较功利。对贫苦的百姓,应有“活人之心,奚可较利?贫者尤当尽心以施剂,而急救其疾苦”。
“宅仁医会”这个我国最早的医学组织,无论从规模、性质、宗旨以及其他方面,当然不能与现在的中华医学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等医学组织相比,但是,“宅仁医会”这个医学组织中有不少好的地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与继承的。
注:本文选摘自《中医之最》,汪佩琴、周长发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0年2月。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
医生并不需要职称 | 思考
“机器人医生”或许能传承中医?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医生?
健康|快乐|自由肖相如频道
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