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心情不对,不仅容易心态崩,还有可能“血崩”!

心情不对,不仅容易心态崩,还有可能“血崩”!
:今天一起学习《内经》中的条文,看看七情过极如何导致血崩,又该如何治疗。

原 文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素问痿论》

校 勘

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圣济总录》卷九十六引“胞络”以下十三字作“阳气动中”。

选 注

杨上善:“胞络者,心上包络之脉。”

高士宗:“包,旧本讹胞,今改。数,音朔。悲哀太甚,则心气内伤,故包络绝。包络,心包之络也。包络绝,则血外溢,而阳热之气内动,其发病也,则心气下崩,下崩则数溲血也。”

姚止庵:“包络所以卫心,悲哀太甚,则气急迫而包络伤,络伤则心病,盖心属火而主血,心病火发,血不能静,遂下流于溲逆也。”

张景岳:“胞络者,子宫之络脉也。《评热病论》曰: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故悲哀太甚,则心系急而胞络绝,上下不交,亢阳内动,迫血下崩,令人数为溺血也。”

张志聪:“胞络者,胞之大络,即冲脉也,冲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脉之海。心主血脉,是以胞络绝则心气虚而内动矣。阳气,心气也,心为阳中之太阳,故曰阳气。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悲哀太甚,则神志俱悲,而上下之气不交矣。是以胞络绝而阳气内动,心气动则心下崩而数溲血矣。”

马莳:“《奇病论》曰:‘胞脉系于肾,《评热病论》云:‘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盖妇人有胞宫而乃受胎之所,惟胞络系于肾而属于心,故悲哀太甚,则心系必急,胞之络脉阻绝,卫气不得外出,而动于其内,所以心主血脉,从下崩溃,数溲其血。”

按 语

本节论血崩之发生与情志过极有关。

原文“胞络”之义,诸家见仁见智,意见各岐。

一谓“胞”系“包”之讹,胞络即心包之络胞,如高、杨者是;一谓“胞”即“精室”、“子宫”,胞络即子宫之络脉,也即冲脉,如景岳、吴崑、张志聪者是。

据新校正云:“详经注中胞字俱当作包。”

又本节所言“数溲血”即溺血一症,与女子胞无涉,故杨上善、高士宗意见颇觉可从。

但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故心血下崩,也未尝不能引起子宫出血,故张景岳、马莳等注家意见也可备一说。

原文“心下崩”,意指心血下崩,如吴崑曰:“评热病论曰: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故胞之络脉绝,则心血下崩,令人数溲其血也。”

而高士宗谓心下崩指“心气下崩”,意见恰当。

盖心为火脏而主脉,悲哀太甚,心病火发,则血不能静而下注为崩,故姚注于义为胜。

文 摘

《女科经纶》引张洁古:“喜怒不常,大伤于肝,肝为血府,伤则不藏血,而为崩中漏下;或悲思忧恐太甚,阳气内动,真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宜养血安神为主。”

《女科经纶》引肖慎斋:“血崩有得之悲哀者,此七情伤心之崩也。”

《女科经纶》引张子和:“女子血崩,多因大悲哭甚,则肺叶布,心系为之急,血不禁而下崩。”

“妇人经血,终于七七之数,数外暴下,经曰: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忧急惊恐所致然也,慎不可作冷病治之,用峻热之药则死。”

《女科玉尺》:“凡人七情过极,则动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亢甚,则经血暴下,久而不止,谓之崩中。”

讨 论

本节原文旨在阐明崩漏之病与情志过极有密切关系。

故张景岳云:“崩淋之病,未有不由忧思郁怒,先损脾胃,次及冲任而然者。”

诸如大怒伤肝,肝气横逆,藏血失职,可致血崩;忧思积虑,损及心脾,冲任不固,每致漏下等等,皆属情志过极所致。

按七情与五脏相应,不同情志致病对脏腑的影响虽有相应关系,但因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主,故情志致病主要影响及心,并通过心与其它脏腑的联系,而互相影响。

张景岳《类经》云:“心为五藏六府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志意。故忧动于心而肺应,思动于心而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为心所使也。”

本节原文以“悲哀太甚”而致“心下崩,数溲血”,正足以说明七情过极导致血崩,首先是心病的结果。

七情过极导致血崩的病机,张洁古谓因“阳气内动,真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沈金鳌谓因“五志火亢”迫致“经血暴下”。

一主阴虚,一主火亢,理有不同,然其要旨总不外“阴虚阳搏”之义。

故其治疗不可纯用寒凉,总须益肝肾之阴,兼用凉营止血。

临床尚宜结合发病之久暂,病情之缓急等方面,辨其热多热少,或以养血安神为主,或以清营凉血为先,当有所侧重。

医 案

一、孟官人母年五十余岁,血崩一载......

戴人见之曰:天癸已尽,本不当下血,盖血得热而流散,非寒也。

夫女子血崩,多因大悲哭,悲甚则肺叶布,心复为之急,血不禁而下崩,内经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脉不足,阳脉有余,数则内崩,血乃下流,举世以虚损治之,莫有知非者。可服大剂,大剂者黄连解毒汤是也。

次以香附子三两炒,白芍药二两焙。当归一两焙,三味同为细末,水调下。又服槟榔丸,不数日而安。(选自《儒门事亲》)

二、李XX,女,14岁,学生。

今年三月份月经初潮,后应月而至。在七月份月经来潮期间,事不随意,忿怒大哭,经血暴下。

曾住院月余,未愈,时重时轻,时多时少,下血混杂有白色粘条,胸胁胀闷,少腹疼痛拒按,触之有手掌大硬块,头晕目眩,频频作呕,面色黄白无华,舌少津,脉沉细无力。

此为肝郁气逆,血不循经的崩漏证。治宜疏肝理气,止血化瘀。

处方:全当归四钱,川芎二钱,醋香附三钱,川楝子四钱,醋延胡索三钱,枳壳三钱,丹参五钱,阿胶五钱,柴胡二钱,黑蒲黄三钱,莲房炭三钱,红花炭三钱,黑艾叶一钱半,益母草四钱,土白术三钱,炙甘草二钱,红糖一两为引。水煎服三剂。

二诊(10月22日):出血量减半,其它诸症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原方加黑枣仁四钱,继服四剂而愈。(该医案选自广州中医学院《新中医》,编辑室编,《老中医医案医疾选》,张志兴案)

注:本文选摘自《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哈孝贤》,哈孝贤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2年9月。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从心论治闭经,你想到过吗?
肝,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刚”
《内经》中的大智慧:七情与健康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