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梅核气,不仅仅是半夏厚朴汤(文后有福利!)
:今天学习治疗梅核气的5个验方。
癔球症是主观上有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或胸骨后引起梗塞、受压,或胀满等不适感的病症,属胃肠道功能紊乱(胃肠综合征)中的一种症型。很可能与咽肌或上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有关。
男女均可发病,以女性为多见,尤其多见于绝经期妇女。
中医称本病为梅核气。
宋《仁斋直指方》首次命名:“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之状者是也。”
清《医碥》进一步指出:“咽喉中有物不能吞吐,如毛刺、如絮、如膜、如梅核、如肉脔,均名梅核气。”
近年来,患此症疑食管癌者有所增加,不少病人虽经检查排除癌症后,疑虑仍不能消除。现代医学对本病尚缺理想疗法。
01
临床表现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自觉咽喉部或胸骨后有异物,常有阻塞、受压感,或难以名状之不适。
患者在发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强迫观念,经常做吞咽动作以求解除症状,但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实际上在进食时吞咽顺利,无咽下困难。
长期亦无体重明显减轻的表现,各种检查不能发现咽、食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
02
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以情志所伤,气滞痰阻,结于咽喉为其关键。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不遂,志意乖违,隐曲难解,则肝气郁结,气机失条,肝气上逆胸膈而发本病。
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或肝气克伐脾胃,均可导致肝郁脾虚,致使气机不畅,津液不布,聚湿生痰,痰气互结于咽喉,或壅塞于胸中而发病。
若病之日久,由气及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滞咽喉,使病情缠绵。
另外,素体肺胃阴虚,加之气郁久而化火,虚火内炽,灼津为痰,阻塞咽喉,亦可发病。
本病的治疗,总以疏肝解郁,行气化痰为基本治则。
但要注意理气而不可燥烈耗气,化痰而不伤阴;对虚实夹杂者,注意补虚而不留邪,泻实而不伤正,标本兼顾。
再者,药物治疗本病固然重要,但根据本病常有精神刺激、情志失调的因素,还应结合心理疗法,给予思想开导,消除不必要的精神疑虑和负担,正确对待本病,有助于提高疗效。
03
分型与验方
一、痰气互结型
精神抑郁,咽中如物阻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每遇情志波动而加重。伴胸膈闷塞,胃脘痞满,舌质正常,苔白腻,脉弦滑。
治以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半夏15克,厚朴10克,茯苓20克,苏叶6克,苏梗6克,香附10克,大贝母10克,郁金10克,生姜10克。
若见痰郁化热,舌苔黄腻者,加瓜蒌、竹茹、黄连。
二、肝气郁结型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咽如物梗,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伴胸闷不舒,胁肋胀痛,嗳气上逆,时而叹息,舌苔薄白,脉弦。
治以疏肝解郁,利咽散结。
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0克,白芍20克,枳实10克,甘草5克,桔梗10克,大贝母12克,玄参15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绿萼梅10克,玫瑰花10克,郁金10克。
三、胃虚痰阻型
咽喉或胸骨后梗塞不适,胃脘痞闷或冷痛,嗳气泛恶,善温喜按,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以温中益胃,降气化痰。
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党参15克,半夏15克,白术12克,旋覆花10克(布包),代赭石30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6克,茯苓20克,厚朴10克,大枣5枚。
四、肺胃津伤型
咽部如粘痰贴附,或如膜、如絮附着,漱吐难出,咽干口燥,喜冷饮而不多,形体消瘦,心烦少寐,知饥不欲食,便干溲黄,舌质红,苔薄而干,脉细数。
治以润肺养胃,清利咽喉。
方用沙参麦冬汤合玄麦甘桔汤加减:沙参15克,天花粉20克,麦冬12克,玄参15克,石斛12克,片草5克,川贝母10克,桔梗10克,射干10克,玉竹12克,玉蝴蝶6克。
五、痰瘀互结型
病势缠绵,经久不愈,喉中如有异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刺痛,或呕逆痰涎。采用上述方药治之不效,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30克,牙皂6克,川牛膝12克,甘草5克。
此方为作者之经验方,对于顽固的梅核气,多有获效。
肖老师的公益直播又双叒叕开讲啦!
今天晚上8点
【肖相如】老师直播间亲授
——特异性方证
说一说看病“又好又快”的秘诀
快快扫码领取直播间听课名额!
欢迎分享给朋友们,
大家一起听听直播、讨论学术!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常见临床综合征中医治疗》,杨乘龙编著,学苑出版社出版,1997.8。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咽喉部的2味引经药
为何有些“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疗效不佳?
半夏厚朴汤治不了的“梅核气”,可以试试“疏肝养阴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