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原创|征战新冠:中医与西医的策略有何不同?

原创|征战新冠:中医与西医的策略有何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文章推荐星级:医生医学生:★★★★★(学习医案,运用中医更有效地抗击新冠和各类外感疾病)中医爱好者:★★★★★(学习医案、聆听教诲,更好地体会中西医的优势和劣势)非医伙伴们:★★★★★(了解中医和西医都是怎么看病的,为什么需要中医介入新冠的治疗)

1
先看一个病例

这个病例是我的一位学生,女,28岁,从北京回河南老家后发病。

这个病例没有去医院检查确诊,但发病特征和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很相似。大家一起看看中医治疗的效果。

2020年1月23日15:18

肖老师,您好~不好意思,值此新春佳节时分打扰您,请求您帮我看看病。

老师,我发热、咳嗽。发热3天,咳嗽2天。
我是2020.1.19的17点坐高铁回家,于2020.1.20的18点出现发热,体温37.4~38℃,恶寒,体痛,服用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和通宣理肺丸后,汗出,体温降到37℃;
2020.1.22咳嗽,少量白粘痰,无咽痛,下午及晚上出现发热,体温37.2~37.6℃,继服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和通宣理肺丸,汗出,今晨(2020.1.23)体温37.2℃;
今天因故外出,于13:30自觉体温升高(未监测)、乏力,服用中成药小柴胡颗粒后出现恶寒。
刻下:发热,体温38℃,频虚咳,咽干,少量黄粘痰,乏力,偶有体痛,眉棱骨热,无鼻塞,无咽痛。舌暗红有瘀点苔黄厚腻,脉浮数。
目前未波及家人。
老师,我想在家服用中药治疗,现诸症未轻,故烦求老师诊治,请老师明示,谢谢老师!

桑菊饮合三仁汤三付,加点白芷、葛根。

桑叶15g,菊花10g,桔梗10g,杏仁6g,连翘15g,芦根20g,炒薏苡仁30g,白蔻仁10g,竹茹10g,滑石10g,厚朴10g,通草10g,葛根30g,白芷10g,薄荷4g(后下)。3付。

可以

2020年1月24日12:11

老师好。
我自昨日下午服用中药后,干热感消失,但体温未降(>38.5℃),服药2小时后干热感继续出现,体温仍>38.5℃;自后半夜逐渐降温(38.8℃~38.6℃~37.8℃~37.5℃~37.1℃)。
今晨汗出量多,精神恢复。现体温37.1℃,流清涕,打喷嚏,咳嗽,易咯少量黄稀痰,稍有头痛,无咽痛,无口干口苦,无乏力,无体痛,无胸闷憋气,精神佳,小便黄,近3日未大便,今日入量1460ml,出量1250ml。
老师,我还有1付药没吃完,想等药都吃完了再跟您汇报情况的,谢谢老师!

不错,舌苔好多了。可以加点生大黄,让大便通畅。

2020年1月25日12:18

老师好,我现在中药都喝完了~
昨日下午体温一直37.8℃,昨晚37.4℃;今日体温36.8—37℃,出汗多,打喷嚏,咳嗽,流涕,清痰,轻微咽痛,咽干鼻腔干,无恶寒,无乏力,无胸闷憋气,无口苦,未有大便。

把白芷、葛根去掉,加藿香10,牛蒡子15,薄荷改成10,生大黄10,再吃一付试试!

2020年1月26日21:15

肖老师好,我向您汇报一下~
我吃了今天中药后感觉好多了,体温一直都是36.7~36.8℃,除了鼻塞、咳嗽和有痰外,其他的症状都好转了~

不错。
处方:陈皮10,法夏10,茯苓15,炙草6,桔梗10,杏仁10,藿香10,薄荷10,黄芩10,紫苑10,款冬花10,三付

2020年1月29日17:40

肖老师好~
老师,我现在偶尔咳嗽伴咳痰,没有其它不适了,我还吃着中药,已经好转很多了,非常感谢老师,让我这么快就好起来了~

不客气哈

2
中医的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至晚也不会晚于汉代。

在中医起源的时候,没有技术手段进行微观的研究。

比如没有显微镜,就不可能看到细胞等人体的微观结构,也不可能看到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中医学就不可能朝着微观的方向发展。

另外中国古代有很多清规戒律,如《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就把身体的人为损伤提高到了“孝”的高度,身体损伤了就是不孝了。“百善孝为先”,不孝了,那就是坏人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被损伤身体的人都是坏人,是在受罚。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医生治病也不能用损伤身体的方法,类似现在的外科手术之类的做法就不能大量出现;医学研究,也不能用损伤身体的方法,如人体解剖等。

显然,中医学不可能朝着人体解剖等实体研究的方向发展。

虽然没有技术手段,还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但人并不会因此而不病,病了就得想办法治疗,怎么治?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没有技术手段,就不可能找到引起疾病的真正原因,如现在所说的病原微生物;不能对人体进行解剖,就不可能弄清楚人体结构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被逼无奈的古人选择了另外一个角度,无论是什么东西侵入了人体,也无论身体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只要人得了病,身体就会表现出来,即“有诸内必形诸外”。

如头痛、呕吐、咳嗽、便秘、腹泻、失眠、阳痿等等。

这也就是研究人得病以后身体状态发生的变化,即中医所说的“证”,就是研究“证”的规律。

比如头痛,就有部位的不同、时间的不同、性质的不同、伴随表现的不同、发生人群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季节的不同等等。

再把这些表现用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的、已经形成共识的寒热虚实来分类,根据寒热虚实的类型来寻找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或针、灸、按不同的穴位,或用与证的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寒热补泻的药物来治疗。

然后再引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概念,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药物学的概念,接着再引入阴阳五行等解释方法,再经过漫长的演变发展,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医学。

无论怎么发展,怎么变化,始终都是以人体的状态变化为核心的,即“证”。

研究“证”的规律和对“证”进行治疗的规律,这是宏观规律,就是人体不借助其他工具就能感知到的规律,与西医研究的微观规律完全不同。

这些宏观规律虽然没有运用新的仪器设备,也没有引入最新的科学理论,而且表述上是土里土气的,什么寒热虚实呀、什么温清补泻呀,但是,这些规律却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弥足珍贵。

比如,凡是痞、呕、利并见的,半夏泻心汤主之,立竿见影,药到病除。

这不比用抗菌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的胃溃疡差,也不比用抗痨药治疗结核病差,也不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差。

3
中西医的差异何在

中西医的差异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人类起码有两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即以还原论为指导的微观分析方法和以整体观为指导的宏观综合方法。

西医就是将分析还原的方法用于人体和疾病的研究,形成了以结构为基础的,以分析还原为手段的医学体系。

对于人体,就是要用分析的方法将其还原成最基本的结构,如器官、细胞、分子等,并以此为基础,研究这些结构的功能和代谢等,并且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深入;

对于疾病就是要落实到人体这些不同层次结构的破坏、功能和代谢异常,以及导致人体结构破坏、功能和代谢异常的具体的原因,如细菌、病毒等,或者是物理的、化学的因素等。

所以,西医对于一些以结构异常为基础的疾病,或是病因单纯的疾病疗效就会很肯定。

对于一些功能紊乱为主的,或者病因复杂的疾病,或者虽然病因单纯,但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控制方法的疾病,疗效就不好。

中医则用宏观综合的方法对人体状态进行整体的研究,形成了以整体为基础的,以状态调控为目标的医学体系。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人体的状态都会发生变化,就是疾病会有临床表现,而这些状态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中医将人体发生疾病时的临床表现归纳成各种证,以证为单位进行调控,通过药物或针灸等手段促使证消失,人体从疾病状态回归到健康状态,疾病得以痊愈。

所以,中医对于以功能失调为主的疾病,复杂性的疾病具有优势。

西医是微观的,注重局部,注重结构;中医是宏观的,注重整体,注重功能。

但是,任何疾病,都可能是微观的局部结构异常和宏观的整体功能异常并存的,有可能随着微观的局部结构异常的修复,宏观的整体功能异常也告恢复,这时西医的治疗就达到了目的,疾病得以痊愈;

也有可能随着宏观的整体功能异常的恢复,微观的局部结构异常也告修复,这时中医的治疗就达到了目的,疾病也得以痊愈;

也有可能是经过西医的治疗,微观的局部结构异常修复了,而宏观的整体功能异常并没有改善;或者是经过中医的治疗,宏观的整体功能异常恢复了,而微观的局部结构异常并无改善;这时中西医的治疗就都没有达到目的,疾病也都没有痊愈。

显然,中西医都能治好一些疾病,也都有一些疾病是治不好的。

有的病适合用西医的微观方法来研究和治疗,有的病适合用中医的宏观方法来研究和治疗。

微观规律和宏观规律可以互补,不能互相替代,所以,微观规律和宏观规律必须并存。

4
病毒性疾病西医尚无治疗方法

对于感染性疾病,其中,细菌性的感染,西医已经找到了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就是抗生素。

因为抗生素的发现,细菌感染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西医也因此造就了辉煌。

对于病毒性疾病,西医现在尚无疗效肯定的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毒性的传染病,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疫苗虽然值得期待,但是研制疫苗需要时间,往往是疫苗研制出来,疫情也就结束了,疫苗的“炮”永远是在“马后”。

如前所述,中医主要研究人既病之后整体状态的变化规律,通过针对性的治疗,症状消失,身体状态恢复正常,疾病也告痊愈。

这时,虽然不以消灭病毒为目的,但是消除或减轻了病毒对人体产生的损伤,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病毒失去生存环境,人体抵抗住了病毒的伤害,体质恢复正常,疾病也就痊愈了。

西医现阶段对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方法,一般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等,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帮助人体耐受住病毒造成的损伤,希望人体借助自己的免疫力而“挺过去”。

不过,这就显得有些被动,有些人挺过去了也就出院了,有些基础疾病多的、年纪大的、总体免疫力差的人就挺不过去。

中医其实是可以协同和帮助西医达到这个目的。

比如,针对洪水的治理,西医的方法就像是把洪水退下去,中医的方法就像是把堤筑牢,当然,能把洪水直接退下去是最好的,但筑堤也是抗洪的有效方法。

针对病毒性的传染病,西医没有退洪水的方法,也是在筑堤,只是筑堤的方法没有中医高明,这时中西医筑堤的方法一起上,防洪的效果只能是更好了。

从报道来看,现在中医的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于轻、中度的病人,中医参与治疗,就可以很快地痊愈;重症的病人,西医支持加上中医治疗,疗效也将明显改观。

对于传染病,道理是简单的,一是控制病因,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三是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

无论多么凶险的传染病,都不是所有的人都被感染,也并不是被感染的人都发病,发病的人也并不都朝恶化、死亡的方向发展,这就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功能的强弱,亦即中医所说的正气。

《内经》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而中医在强壮正气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和很成熟的方法。

注: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火、暑、热三兄弟的“皈依” —— 外感病因辨析系列(一)
“风为百病之长”,这句话对吗?—— 外感病因辨析系列(二)
杏苏散非治燥剂 —— 外感病因辨析系列(三)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