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情告诉医生,把情绪留给自己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最近与一位青年同道微信聊天,他说打算最近停掉门诊,然后外出旅行,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我说这个季节生病的患者很多,岂不是要耽误许多患者的治疗?他说他最近感觉自己快要抑郁了,不是被自己搞抑郁的,而是被病人搞抑郁的,其实也不是被病人的疾病搞抑郁的,而是被病人的情绪搞抑郁的。
说这话,我信。上大学的时候,一位师兄在药店坐诊,有一段时间就抑郁了。可许多人当时都不理解,甚至有一些同学都当笑料或者茶余饭后的谈资。据说大体原因是来了一批更年期妇女患者,各种各样奇怪的不舒服,治好这个症状又出现那个症状,摁下葫芦起来瓢。也许是这种深深的挫败感,终于把这位初出茅庐师兄压的喘不过气来,最后抑郁了。刚出道,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回事。真实临床遇到的疾病,绝大多数不像书本描述的那样单纯典型,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疾病,都很复杂。
能被病人搞抑郁的医生,绝对是个好医生,至少有怜悯之心。否则,若把治病当做一桩生意,卖出去药手里拿到钱不管疗效如何,即便无效也不会造成心理的冲击,是永远不会抑郁的。但是,人们常常用“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把医生推到道德制高点,更是无形之中给了医生巨大压力,如此高估了医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许多时候医生都是硬撑。都是血肉之躯,没有谁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世外高人。
医生是人不是神,所以看医生最核心的是把实情告诉医生,而不是把负面情绪发泄或者传递给医生,医生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有的患者恰恰相反,看病总是发泄负面情绪,而对于疾病的实情遮遮掩掩,支支吾吾,甚至故意回避。比如一位患者肚子痛,辨证脾胃寒湿,初诊开了几副药,告诉患者一定要忌口寒凉,一周后来复诊。结果一月后才来复诊,进门忧心忡忡,劈头盖脸就说肚子还痛。然后仔细追问服药期间和服药后痛不痛,但患者顾左右而言他,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搞清实情。原来患者服药时和刚服药后肚子基本不疼了,就是因为最近两天又吃了一些冰镇西瓜又疼了。
所以,我为何重视脉诊,就因为脉象一般不会说谎,比如服药后脉的紧张度明显减轻,如果是寒湿腹痛患者,就代表寒湿有解冻之象,腹痛症状一般都会缓解。这时如果问患者肚子还疼不疼,有些患者会说还疼,也有些患者说已经减轻许多了。故而,根据脉象变化一定要继续追问疼痛减轻了没有。缓解了几分?否则根据一个单纯的“还疼”或者“不疼”,很容易误导医生。但也有更“聪明”的患者,明明有效,却说无效,意图让医生更加仔细去把脉,让医生更加费神去调方,这类患者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医生一改变思路,反而真的无效了。也有一些患者,明明无效,脉象变化不大,却出于维护医生面子而说有效,这也不客观。治病看病不是为人处世,不是请客吃饭送礼,一定要丢弃那些虚招子,有啥说啥,否则必定吃亏。
还有些患者,看医生总是一味发泄负面情绪,如何愁如何无奈,其实这些对判断病情意义不大,甚至久而久之还把本来情绪稳定的医生给拐带焦虑抑郁了。真正对判断病情有用的信息,这些患者往往避而不谈,因为可能涉及工作、家庭、感情、作息、饮食……。比如疾病如何发生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加重或缓解?多长时间了?经过怎样的治疗?做过怎样的检查?有没有确诊?吃过的药物疗效如何?这些都很关键,但是一些患者却对这些信息不愿提及。
也有些患者喜欢答非所问,比如头痛多长时间了?回答很长时间了。到底多长时间了。回答还是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量化,你所谓的很长到底是多长,到底是一月还是一年,还是十年五十年了一定要明确告诉医生,这很关键。还有些女性患者,必须要问月经情况,但总有一些患者对此不耐烦,殊不知月经信息对判断整体病情不可或缺。
也有一些患者,身上的疾病永远治不完,比如来看头疼,复诊本来头痛缓解很明显,甚至不痛了。但依然忧心忡忡,不提头痛这事,又说最近大便不好,不是一天一次。等你把大便调好了,又说自己最近乏力……总之,总有一大顿不舒服等着你,满脸愁容,而对已经解决好的问题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看到的总是悲观的一面,即便没有悲观事情在自己身上,依然会拼命寻找不合心意的地方。
医学不是纯技术,不同于修理汽车,是面对有思维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治病往往不是最难的,治心最难,也就是中医说的调神。调神,许多年青中医都很欠缺,我就很欠缺,有时与性格也有关系。真的不会安慰人,这是很大的性格缺陷,不会安慰人不会哄人,现在真不知道当初是怎样追到女朋友的,可能又是超常发挥。所以,有多大的碗就吃多少饭,不能贪,否则会把自己也搭进去。如同下水救人,自己游泳技术三流开外,又去个拯救落水者,最后自己也有可能被淹死。
练就一个强大的心灵,对于青年中医而言尤为重要。同样一个世界公认疑难疾病,有些中医名医老油子会说没问题,肯定能治好!一副很有底气的样子,患者自然信服,坚持配合治疗。而如果找心理不够强大的医生,可能会说试试吧,或者治疗一段时间再看反应吧,虽然内行人都知道这是实话,但会搞的患者心里没底气,是谓不善调神者也。
所以,遇到吾等不善调神之青年中医,就多担待吧,尽可能把更多实情告诉我们,而把情绪留给自己,确实不会安慰人。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