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出水才见两腿泥,先做中医实战家,再当评论家

出水才见两腿泥,先做中医实战家,再当评论家


#医患沟通#中医杂谈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务实求真,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接诊过一些很特别的患者,患者是拿着别的中医的方子,开的药还没吃完,甚至还没吃,就换人找另一个大夫看诊,并且让其点评其前医方子。

这类人一般都被我变相打发走,因为这类患者压根不是诚心来把脉求方的,不是来寻求精神安慰,就是疑神疑鬼神经兮兮般地理论考校。青年中医一定要当心这类人,说话要谨慎,能不说就不说,稍不留意,经过此类人一传话,中医同行之间关系就被挑拨了,产生误解。

许多的事情,不能妄下结论,尤其是中医,理论观点很多,独门经验更是多如牛毛,至于验方偏方也是数不胜数,到底是好是坏,到底有效无效,恐怕只有试过才知道。所以,许多的疾病让中医来治疗,十个中医会开出十张方子,哪怕一样的汤头,剂量也未必一样,很少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中医的切入点都不同。

这是中医的劣势,显得不可琢磨,也是中医的优势,思路特别灵活广泛,在思路治法方面,几乎没有山穷水尽的时候。找中医看病,一定要明白这个学科特点,否则肯定会被搞晕,甚至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忽悠。

不少从事养生保健行业之类的人员,或者一些自以为很牛逼的中医爱好者,比普通人懂点中医知识,但是通过能说会道也能忽悠住一些人,其实是那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喜欢对专业中医指手画脚。在这些人眼中,当下的中医大夫,无论体制内外,无论名医与否,都是一群庸医。喜欢对每一位中医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甚至批判一通,貌似是一位著名的医学评论家,实则特别荒唐。

出水才见两腿泥,先做中医实战家,再做中医评论家。许多事情不能靠自己的主观想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好用不好用,拿到临床用一用不就知道了。

比如明代张景岳,有个患者兼自封中医爱好者,把人家老张批的狗屁不是,我想打断他都没机会,简直滔滔不绝。批完老张,又批当下他看过的中医大夫,我最后直接冷冷地回复他“你学的很好,我们科班中医被你批的都快没饭吃了,你这病自己治吧,我治的可能还不如你好,自己治吧”!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位平时不看病的老师说起明代张景岳,也是一番不屑与嘲笑,意思就是写了这么多书,有时间临床看病吗。其实,有一段时间我就被这位老师的这句话带偏了,等到自己上了临床,才发现张景岳的许多论述特别符合临床实际,尤其是病机论述,不偏不倚,并且他的有些方子也特别好用,怪不得教材里面反复多次出现,根本不是有些人主观想象的那样。

每一个历史留下姓名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市井精英,都不是等闲之辈,都不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客观评论的,因为站的高度不一样,唯有敬仰。毛教员老人家通过一系列斗争,胜利了,站到那个最高位置上,自然有资格可以评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这就如同中医,自己没有大量临床实践,不要去做中医评论家。至于一些爱好者,充其量侥幸治好自己或周围人的小毛病,更不要贸然对历史上与当今的中西名医说三道四,疾病远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要可怕。

想看更多文章,订阅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