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跟叶天士学中医(五)风温之温邪内郁

跟叶天士学中医(五)风温之温邪内郁

医案:
谢 积劳伤阳卫疏,温邪上受,内入乎肺。肺主周身之气,气窒不化,外寒似战栗。其温邪内郁,必从热化,今气短胸满,病邪在上。大便泻出稀水,肺与大肠表里相应,亦由热迫下泄耳。用辛凉轻剂为稳。

杏仁 桔梗 香豉 橘红 枳壳 薄荷 连翘 茯苓

岩按: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许多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可以在网上查阅到许多中医知识,古人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加之,当今中医学术界有一股崇古之风,仿佛谁引用的条文越古老,谁就能占领理论的制高点。殊不知,中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不断发展,不断修正与完善的,有许多惨痛的历史教训。

中医,若是真的辨证论治起来,绝非容易的事情,要搜集各种症状体征,即脉、症、舌、色等等。比如说口干吧,不是所有的都是阴虚津亏,有可能是阳虚,有可能是瘀血,也有可能是痰饮,还有可能是气郁,原因太多了,需要仔细结合其它症状体征以求其真,求其本质。不是见到头痛就用川芎,便秘就上番泻叶,也不是看到左关脉盛几分或者摸到什么脉,就用什么方,这和最原始的头痛用川芎对症处理没有什么两样,本质无区别。

叶先生这个医案是说给当时的医生听的,其实也是说给几百年后的我们听的!感冒初起,一看恶寒,就用葱豉汤或者生姜泡脚发汗,我们想当然的把恶寒就认定为伤寒,这么干的很多都是中医爱好者。分析疾病,用中医的理论来诊治疾病,还要结合现代医学,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不仅要考虑当下,还要考虑明天,要在整体的高度去认识疾病。比如,有些患者看完病临走,我会说明天出现嗓子痛,后天发热,大后天可能出现咯痰,然后这个慢性咳嗽慢慢就好了,这种预测是在正确运用中医理论认识疾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不是认识字会看书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中医的职业性很强,也很累,这就是很多负责任的中医限号的原因,多了不可避免的就容易误诊。

但现在很多人追求高门诊量,用尽各种心机与手段,有些人靠办学习班普及中医教育拉病号,结果生产了一批略懂中医皮毛,胆子却很大的中医爱好者,有时候还对中医指手画脚,不能不说这是中医行业庸俗化后的悲哀!

往期文章:
跟叶天士学中医(一)感冒之风邪伤卫
跟叶天士学中医(二)感冒之风寒伤卫
跟叶天士学中医(三)感冒之风温上受
跟叶天士学中医(四)风温之肺气不舒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