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藿香正气,有时并不争气
写在前面:
写文章主要是出于个人兴趣,其次就是给我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不提供咨询或治疗意见。
炎热的夏季到了,很多人都在家里准备了藿香正气以防暑。其实,藿香正气,有时疗效并不好,并不争气,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它的误解。
藿香正气散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是一部官修方书,现在常用的一些方剂,比如四君子汤、逍遥散、十神汤都是出自这部书。宋代政府十分重视医药发展,立国之初便下令重修本草,还设立校正医书局。如果没有校正医书局,我们现在很难保证能够读到《灵枢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中医经典之著。范仲淹曾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作为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本人也经常给自己的弟弟和家人做艾灸以治病。
藿香正气散,在原书中的伤寒卷,用来治疗伤寒,原文: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生姜、大枣。
由药物组成及古籍记载可以分析,藿香正气散温性很强,它的功效主要是解表散寒、内化湿滞。因为夏季多潮湿,因此夏季受凉引起的伤寒,用普通的解表散寒的方子是不全面的,还要加上一些去湿的药物。藿香正气水,主要治疗夏季受了风寒,贪凉饮冷所导致的病证,因为贪图凉快,温度过低导致外受风寒之邪。又由于过多食用寒凉类瓜果冷饮,导致脾胃阳气受损,寒湿停滞中焦,后人称之为“阴暑”。
而那些因为在户外工作,温度过高而冒暑或中暑的患者,称为“阳暑”,这是真正的中暑。轻症中暑者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暑为阳邪,是热邪,服用温热方子藿香正气不仅无效,还会加重病情。中暑应该用清暑、豁痰、解毒、开窍的方法。搬移到凉快地方,然后给与降温、补液、促醒等治疗。
小时候,邻村一位中年妇女因为家里人手不够,三伏天中午在田间劳作被热死,野外人太少,没有人听到呼救。当人们发现她的尸体时,他已经快爬到地头了,双手十指被坚硬的土地划破,满是沾满泥土的血迹。还有一位是我邻居,一位老头,中午在田地打农药,可能是因为天气太热,中毒而死,当别人发现尸体时,也是在逃离死亡的求生之路上。
生活在城市空调房间的人们,总是觉得贫穷与辛苦距离我们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也许就发生在昨天与周围。中考结束那年暑假,父亲和二弟在外地打工,我和母亲两个人天天在烈日下去锄地,三弟负责做饭。有时因为刚下过雨田地太湿,还需要光着脚进田地拔草,那时没有除草剂,十几亩地,只能靠人力。
农民真的很辛苦,粮食真的来之不易,我深有体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我不小心把饭菜洒落在地上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捡起来塞到嘴里吃掉。因此,没少遭到她的鄙视和嘲笑。
扫一扫关注我
点击,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