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精确的中医疗效,源自精准的诊断

精确的中医疗效,源自精准的诊断

精确的中医疗效,源自精准的诊断
端午放假几天我去了师兄的中医诊所交流学习,对一些疑难病例进行了讨论,师兄和另外两位高手的谈论使我对中医的诊疗产生了更深的认识。第一天接诊了一位发烧十几天的孕妇,师兄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而细致地分析了疾病发生的前因后果,开了只有几味中药的小方子,病人第三天复诊反馈,喝了一次药,也就是只有半付药体温就下降至正常。师兄开药之时似乎成竹在胸,这应该源于他精确的诊断。
许多人以为中医的诊断很简单,因为中医的诊断大多以症状来命名,比如说头痛、眩晕、胃脘痛等等。但是,中医的诊断其实很复杂、也很繁琐,因为辨证的过程也属于诊断过程,而且是更深层次、对处方用药具有绝对指导意义的诊断。喻嘉言先生强调"先议病再议药",如果中医单纯根据几个症状就可以来选方用药的话,那么中医怎么会博大精深呢?见到口苦、咽干、目眩就开小柴胡汤,见到自汗出、恶风,就开桂枝汤,或者见到上肢麻木,就根据"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旁于三里",直接针刺少海穴与手三里穴。或者根据某种脉象,来开具某方,这样和根据症状来选方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样的话,中医就太简单了,都可以当中医,只要认识字会看书就可以了。
实际上,中医的诊断非常精细,也非常的困难,很难精准地去把握。我们生活在现代,每一个疾病都要有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如果在古代,患者因为反复干咳几个月来就诊,诊断为"咳嗽"然后直接用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现在同样的病人来看中医,我们直接诊断为"咳嗽",连胸片都不做,然后开点中药把病人打发走,这就是绝对的漠视生命,搞不好要吃官司。不要提张仲景不做CT,也不要提他没有医师证,因为他是医圣,我们都不是医圣,他是古代人,我们也不是古代人。这就要求我们中医绝不可以排斥现代医学,搞中医文化研究可以,如果我们搞临床的排斥现代医学那就寸步难行。笔者在青岛一家三级医院工作,办公室的另外两位同事都是西医主治医师,一位是神经内科硕士,一位是康复医学硕士,遇到拿捏不准的我经常向她们请教,她们总是十分耐心的解答。领导也是一位热爱学习,喜欢专研的人,查房很认真,经常和我们一起分析患者病情,明确患者的诊断,而不是用一个简单的脑梗死或者腰椎间盘突出去指导临床治疗,需要的是更精确的诊断,所以应该感谢这样的团队。
中医的辨证诊断更为复杂,现代医学的诊断可以借助各种检查和大型设备,而中医的辨证就靠望闻问切,靠着一张嘴去问,三个手指头去把脉,听起来很简单,中医教科书上也写的很明了。实际上,谁真正干中医临床谁知道这里面的艰辛。在六经中的哪一经,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在卫气营血哪一层次,在哪个脏腑,这是病位,还有风寒暑湿燥火,这是病性,还有各种合病并病,各种交互关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真真假假,十分复杂。这需要我们反复询问,反复求证、反复斟酌,还要结合望诊与脉诊鉴别排查,费心劳神,所以清代大医家郑钦安先生曾说,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辨证、辨阴阳,这绝对是推心置腹的话语。
当我们经过一番辨证的苦功夫,明确了病因病机,找准了病根,然后处方用药,针对性治疗,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治病。而不是病人一进门说胆囊不好,我们心里面就条件反射般地出现早已准备好的大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一贯煎等等,看看病人舌头有点红就加点丹皮、栀子,病人说有结石就加点金钱草、海金沙。这只能在中医的低层次上徘徊,中医如果这样发展,则很难有实质性的疗效突破,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
精确的中医疗效,必然来自精准的诊断,没有明确的诊断,一切的治疗只不过是医生的试探而已。日本《皇汉医学》里面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愿与天下中医同道共勉!其文曰:"医有上工,有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谓之下工。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者,谓之上工。夫察机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原创作品,非经同意不得转载)欢迎关注交流,感谢转发。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