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为“民间中医”说几句公道话,别瞧不上他们

为“民间中医”说几句公道话,别瞧不上他们


#中医杂谈#中医与人生#中医与社会#医患沟通

记录行医点点滴滴,看病、读书、思考、写文章,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不网诊不咨询不科普不商务合作……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务实求真,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在这个一切追寻高大尚的时代,“民间”二字在有些人的眼中,似乎已经成了“土鳖”“不合主流”的代名词。今天所说的民间中医,主要指的是在体制外(公立医院外)行医的那些合法执业的基层中医,或开诊所,或在医馆药店坐诊,或在民营社区卫生站坐诊,或者多点执业,不涉及其它含义。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位同道经历了一件事情,这位同道也是正规中医研究生毕业,还是211大学,在一家医馆坐诊。而当地医院一位中医,当着患者的面,以蔑视的口吻说这位同道是民间中医,甚至带走几分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让人不舒服。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年,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选择在体制外行医的越来越多,主要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几种形式,甚至还包括不少的硕士和博士。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有些专科可能是因为学历太低进不了大医院,但是硕士和博士基本都不是因为进不去,而是不想进!因为,首先对自己的医术比较自信,其次是经过权衡判定自己体制外行医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成长。

所以,无论作为患者还是同行,都不应把一个医生所工作的单位作为个人等级标签,这是一个不太理智的行为。我们目前在体制外行医的青年中医,一不缺学历,二不缺业务水平,三不缺对中医的热情,无非就是在毕业选择就业的方向上,有人去了大医院,而有的人觉得在民间行医更好。大医院与民间,并非是中医医生水平高下的等级标志,相反,就中医水平而言,越是中医学的好,并且愿意坚持中医的,越是喜欢往民间跑,这是一个近几年很有意思的现象。

个人以为,这与中医的行业特点有关,中医毕业生与西医毕业生有许多差异,中医毕业生如果中医业务水平过关,有一定现代医学知识,一张桌子一个板凳一个脉枕,就可以开方处理许多常见疾病和慢性病,比如感冒发烧咳嗽等等。所以,只要有一定业务水平,就不用担心没有患者,因为适合看中医的埃病人太多了,一旦有效,患者就会给你宣传或者把亲朋好友都拉来。

过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比较闭塞,也不了解医生个体的能力,只能选择医院,实质上就是根据平台作为标准,然后选择医生。而现在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信息畅通无阻,患者取得好的疗效,认可一个大夫以后,会通过朋友圈或朋友群,很快就会让大夫形成知名度,这就是患者口碑。

医生一旦有了口碑,而背后的平台就会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就比如我们去吃鱼,一旦有了口碑,很多人说他家做的鱼好吃,至于饭店位置在市政府对面,还是在郊区山下村子,就不是那么重要了,真想吃鱼,是不会太在乎饭店位置的,尤其在这个信息与交通发达的时代。

我毕业后去了一家三甲中医院,后来又来到青岛一家民营医院,后来又考进一家公立社区医院,后来又辞职去了一家民营社区医院,后来又考进一家三级西医院,后来又去一家诊所坐诊,虽然平台小,但我不缺患者,下午坐诊经常挂号一百多位。我一直坚信,中医只要努力研究业务,就会有疗效,有疗效就会有口碑,有口碑就会有患者,至于在哪坐诊,有一定影响,但绝不是唯一的影响,况且现在年青患者越来越聪明,分得清哪是医生舞台光环和哪是个人实际能力。

这个时代,选择在民间行医的青年中医,并不是因为能力不济进不去大医院,相反,都是中医学的比较好的毕业生,“不屑”或者“不喜欢”去大医院,有自信在民间行医过的更好,说的现实点就是更舒心一些,挣的多一些,更自由一些。再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中医水平不济在医院可以混下去,但是没两把刷子,在民间肯定是混不下去。也许过上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这一中医毕业生就业选择现象,也许会被后人从医学史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更多的青年中医行业业务精英愿意去民间。

更多文章,可订阅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