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体制内青年中医如何突围?
#中医与人生#中医与生活#中医与社会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务实求真,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许多体制内的中医羡慕我们在体制外行医的中医,尤其那些刚毕业的青年中医,觉得体制外就是中医自由的天堂,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体制内这么好的条件与平台,如果搞不好,那出来自己单干就可想而知了。
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现在许多民营资本开始投资国医馆,花重金聘请三甲医院的专家或者领导来坐诊,挂号优惠,刚开始患者爆满,慢慢地患者越来越少,直到最后门可罗雀,没病号了,自然专家就不好意思来了。
青年中医在体制内,如果有自己的门诊,可谓是比较幸运的,医院患者流量是很大的,只要靠疗效把患者吸引,很快就会爆满。因为,体制内挂号费便宜,就医环境也高大尚,患者更容易认可。尤其是一些基层的一级医院,还可以药物与挂号费报销,患者花不了几个钱,而且许多体制内基层医生的绩效奖金都是固定的,类似于全额拨款旱涝保收,波动很小,没有那种业绩指标,把患者花费降的很低,领导也不会因为业绩少而不悦,可以拼命开一些特别便宜的小方子以“取悦”患者,这样患者也更愿意坚持复诊治疗。
这个突围其实很简单,比较困难的是一些病房青年中医,没有门诊,没有展示的机会,许多都被埋没了。根据这些年与同行交流聊天,以下三点也许对一些年青中医有点启发。
第一,在学习西医的同时,千万不要丢弃中医,今天用不着的东西,不代表明天用不上。专科中医学习足够的相关的西医知识,这是好事,也是优势,但是不能走上数典忘祖的道路。许多人中医毕业后在医院病房干西医,中医一天没干过,却在那里各种怼中医,其实没真正做过中医的中医毕业生,是没资格对中医说三道四的,对自己没有涉足的领域不宜妄加评论。
应该进行中西医的对比,思考哪些疾病或疾病哪个阶段,中医疗效会更好。综合考量,哪些疾病或者疾病阶段,中医治疗更合适。这样其实更能发挥中医优势,有的放矢,发挥自己的长项,无论对患者还是对自己而言,都是好事。
第二是一定与领导搞好关系,尤其是大领导,让领导知道自己的才华,也相当于毛遂自荐。我有一个校友,中医功底很深厚,毕业后留在北方一座小城,在一家三甲医院没门诊,后来无意之间给院长夫人治病,并且疗效还很好,结果院长直接给了他门诊,他主任也拦不住了,很快就打开局面了。
第三,就是与西医同事搞好关系,尤其是在综合医院,西医占据绝大多数,中医少的可怜。如果与西医搞好关系,他们遇到一些棘手的小毛病,可以让你会诊,或者咨询中医有没有好方法,这时其实是自己的一个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实际疗效“征服”西医同事和患者。
打铁还需自硬,这些都是后面的,首先要保证自己有真才实学才行,确实有点水平,并且不断尝试与反思,不断提高进步,肚子里确实有绝活或者干货才行,否则即便机遇来了也抓不住。
以上思考,是源于与许多体制内同行聊天的感悟,我自己没有在体制内坐过一天中医门诊,可能有点主观,姑且一听。至于我,是跳出中医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愣头青,一直在探索,不宜模仿。
想看更多文章,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