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中药并不是熬出的药汁量越多越好!

中药并不是熬出的药汁量越多越好!

写在前面:
写文章主要是出于个人中医爱好,其次就是给我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不提供咨询与治疗意见。

在很多地方,都有“药灌满肠”的说法,即喝中药要用大碗喝,灌满肠胃,直至打饱嗝为止,那么这种说法对吗?应该说不对,至少不全面。

早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治疗水逆病,用五苓散。水逆病,属于中医水饮类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是口中有点干,想喝水,但是稍微喝点就想吐,如果再多喝一点就全吐出来,甚至伴有心慌、头晕、小便不利,甚至腹泻等。仲景为什么没有运用汤剂,而是用散剂,即把药轧成细末用米汤冲服下去。我个人意见,这主要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决定的,而不是什么散者散也,捣鼓文字游戏。想想一个人,喝口水都恶心,一大碗中药汤下去,不吐才怪。

所以,凡是水湿痰饮类疾病,每次口服的药汁量不宜太多,太多了容易有胃肠道反应。根据我的经验,这类病人,每次喝药多半纸杯即可,甚至更少,最好不要超过100毫升。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都是要去药渣重新煎煮,也就是浓缩一下,其实都可能是为了方便患者服用,减少药物的胃肠副作用。小柴胡汤也好,半夏泻心汤也罢,都有津液的代谢障碍,影响到了中焦的气机升降,容易恶心呕吐。

这种中焦水湿痰饮类疾病很多,常见的比如慢性脾胃病、咳嗽、哮喘、心脏病、肾病、湿疹等等很多,甚至还包括一些湿热体质或寒湿体质。

这些疾病服药,一定要严格遵守医嘱,特别是服药量,不要喝太多药汁,喝太多反而对疾病恢复无益,有时还有胃痛、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副作用。万一煎出的药汁量太多,除了前文提到的去药渣重新煎煮浓缩的办法以外,还可以分多次喝下,把一天分两次喝下的药汁,分成三至五次,甚至更多次喝下。也可以,在煎药时加上几片生姜,不要去皮,因为生姜有化水湿痰饮的功效,尤其是生姜皮。

当然,有些疾病,非常适合多喝药汁,比如一些阴津亏虚的患者。药汁量熬出多少,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根据患者的体质,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个体化治疗,是中医的大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一旦有人宣称某种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大量复制,可以针对所有人群时,肯定值得怀疑,因为脱离了中医的基本精神,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而已。

扫一扫关注我

点击,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