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中医毕业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不堪

中医毕业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不堪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今年高考结束后曾写下这两篇文章(点击可阅读)
穷男别学中医,富女莫入医门
为什么有些青年中医,水平反而很高?

开学之际写下此篇文章:

现在许多人一提到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就觉得不堪用,不会看病,因为我们的形象与老中医的形象相差甚远。又加上一些所谓的“民间中医”故意划分门派,把我们打入“学院派”,带有几分嘲笑的韵味。其实中医根本就不分派,这不是文化艺术,这是治病救人的技术,不能有门户之见,谁有效就应该听谁的。

刚毕业的年青中医里面从来就不缺乏高手,也不缺乏潜力深厚之人,但大学毕业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能走进大学的这些人,脑子不会太笨,就青岛而言,中考这一关仅有一半的学生可以读高中,其他人只能上职高。这一半的人才有机会参加高考,跨进大学的校门。也有人说,苗子都是好苗子,只不过中医教育出了问题,教材出了问题。这也不完全对,因为最初编写教材的那些专家,都是从民国走来的名老中医,学验俱丰,当年那都是可以治疗疑难危重疾病响当当实打实的一方名医。其实,放下心底的傲慢与偏见,临床时间越长,回过头再去读中医教材,就会发现它们越发中正淳朴。

究其原因,中医大学教育只是基础教育而已,如同科目一,考试通过并不代表就会立马上手开车。但是,基础打好,可以受益终生,所有的中医教材,这都是最基本的基础。况且,不是每位学生都能在学校把基础打牢,因为大学里面有各种诱惑。但学习西医,开设的西医课程不能成为没学好中医基础的借口。中医院校除去西医那些有限的课时,剩余的时间还多的多,没学好中医基础多半都是因为自己的问题,把时间用在其他事情上了而已。学习西医不会妨碍中医,相反可以让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中医基础没打牢,由于西医课程时间又比不上专门学西医的,所以毕业去了医院又比不上那些专门学西医的,显得我们不堪。我觉得一位山大老师说的特别靠谱,“我个人以为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孩子都挺好,原本没有高低之分,只不过中医院校的孩子要学的相对要多,所以需要更努力勤奋一些,才能应对以后的工作实际”。

中医院校毕业生,许多人就是因为基础打的不牢固,所以面对病人哪怕是个感冒发热这样的小病心里面都没底。但也有毕业生基础很牢固,走上大医院工作岗位却也平平,这是为何?这不过是他们缺少一个平台,一个门诊,缺少一个支点而已。

一旦有了这个平台支点,只要略微有点水平有点情怀的青年中医,很快就会爆发,门庭若市。但在这个社会,并不是因为你考试考的好,背书背的多,看病看的好,就能得到这个支点,相反,你可能因此比那些平庸之辈更难得到这个支点。支点的背后,不是靠业务水平,而是靠为人处世的能力、恰逢良机的幸运,甚至身世背景等。

支点的问题,由于每个家庭的社会地位不同,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又有差别,有时我们自己无法左右。但是,我们可以先把中医基础打牢,中医基础打牢之后,你才有机会达到不是自己寻找机会,而是机会不断来找你的境界。所谓心怀利刃,蓄势待发,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中医的基础为何?各种中医教材都是最基本的基础,经典著作本身也是基础,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圣经只用来膜拜。而且这些基础课程考试合格只相当于拿到了一张游览门票,至于里面的美景,只能自己一步一步去观赏体会。当年,我每天起大早在校园树林背书,发现90%以上的人都在背外语,背中医经典的寥寥无几,最后我一个多小时就能把伤寒论398条背下来。经典,背下来这是第一步,最基础的,然后才能运用于临床实际。

方剂,也并不是背完一首方歌就万事大吉,那只能应付考试及格而已,根本就无法应付千变万化的临床实际。比如参苏饮,可以拆解开,和败毒散横向对比,也必须和杏苏散,甚至和现代中成药通宣理肺做纵向对比,结合古书原方主治,他们其实是有隐线联系的。拆解——对比——组合——再拆解——再对比——处方组合,达到一种扫一眼别人处方就能知道其方子来源与治疗思路的水平,心中有千万处方,百万雄兵,却又貌似无一将一兵的虚怀境界。

没有任何中医家传,我家四世木匠,当地颇有名气。但我明白基础打牢的道理,家里老人常说看一个木匠的水平,什么都不用看,就看他小板凳的水平。别小看这个小板凳,包含传统建筑的卯榫原理,讲求四撇八扎,看着简单,真正做到成品各方尺寸分毫不差绝非易事,这是基础。可能类似于书法里面的永字八法,基础。这个小板凳就类似中医的小病,感冒之类,基础好不好,治疗小病就知道。一旦病人进了ICU,大量西药中药一起用,你又如何保证判定是中药起的作用?

中医也离不开实践,读大学时,因为无证也年青,在药店坐诊少有人问津,但是可以利用中成药。比如病人发热来看病或买药,不相信你这位小中医,不相信你的汤药,你可以推荐类似的中成药,我当时在济南许多药店就干这事,因为长相太年轻,别人不信服。但是,别人吃了你推荐的中成药效果很好,自然就会认可你,这是实践的第一步。

读书时在药店坐诊,有一位老太太,冠心病,每晚半夜后心发热,火烧火燎,西医考虑也许是心脏原因,后来又吃了不少中药,不见好转。来买泄火药试试,我根据中医理论认为其属于少阳胆经问题,建议她口服小柴胡汤(小柴胡颗粒),结果一盒没吃完,缓解了一半以上,又吃了三盒就好了。

中医毕业生,如同修行的比丘,高大气派的庙宇谁都喜欢。如果进不去也不要泄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心中有佛祖,手里捧的是真经,哪怕是一座破落小庙,佛祖也会随时降临。

我是一名普通的青年中医,看病是收诊费的,每晚接诊几十位患者,但我没有在医院坐过一天中医门诊,哪怕是普通门诊。我也是一名普通的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没有家传的招牌,也没有社会头衔装点门面。

更多干货文章,关注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