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好不好,实践之后就知道
#中医杂谈#中医与人生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敢说真话,只讲事实。
中医的实践性特别强,一个中医的进步或者成功,最应该感谢的是患者,离开患者,实践也就无从谈起。其次要感谢古人前辈和老师,我们正是因为站在他们的学术经验之上,然后少走许多弯路。最后要感谢的才是自己,自己的天分,自己的勤奋,还有自己的运气。所以,一些中医喜欢把自己推上神坛,制造神秘感,只夸自己能耐,如此只能忽悠一些患者和未入门的中医小朋友,行业内部都是心知肚明的事情。
我刚进入中医药大学的校门,最先从经方入手的,所以我很早就在济南一家药店坐诊,使用的几乎都是经方,遇到许多疗效很神奇的病例。那时我想这辈子就靠《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书吃饭了,其它的书也就没必要再看了。
直到后来遇到一个患者,用经方打了两个回合,无论症状还是脉象都没有明显反应,于是按照李东垣的思路,开了一张升阳益气的时方,升阳益胃汤加减,快接近20味药的一张方子,效果却出奇的好。于是痛恨自己过去太过狭隘,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几年,在网上依然可以看到攻击温病学派的声音,甚至说用温病的方子,就显得这个中医层次不高似的。如果我们放开心胸,其实不是叶天士选择了温病,而是温病选择了叶天士,具体而言,当时的疾病谱选择了温病学派。
再后来,我在一家西医院的病房工作,经常根据患者病情,开一些中成药,有时效果也很好。并且,有些中成药的组方别说是经方了,就连古方都不是,一看就是现代人的自创方子,各种痕迹,但是用对证效果也很好,不得不让我们陷入思考。
说到底,中医都是因为实践而进步,方子好不好用,思路好不好用,拿到临床上给患者一用不就一目了然了,这是最简单的,本来没必要争论打口水仗。但是,一些人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目的,总喜欢对古人的方子书籍评头论足,鸡蛋里挑骨头,好像他是最伟大的医学评论家一样,其实他可能只是一个接诊病人少的可怜的键盘侠而已。
中医只有亲身经历去实践,去接诊治疗患者,才能真正体会前辈与古人学术经验的了不起,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些无名后生所能评头论足指指点点的。比如骂温病学派的人不少,但是别的温病学派传人不说,就拿北京赵老来说,我们到临床试一试他那些学术经验就可以,用不着吵吵闹闹,用了就会肃然起敬!
中医本来就讲究整体观念,如果一个中医大夫,心里容不下与自己不同的学派,容不下同行同事,容不下患者说无效,哪怕是名医神医,哪怕是专家教授,依然也没有到达中医人应有的精神境界。当然那些故弄玄虚沽名钓誉的除外,还有那些拿着自个身体无病呻吟,到处考较抬杠中医大夫的爱好者除外,都是闲的,或者是在侮辱中医人的智商。
就拿中医治法来说,汤药是治病,中成药也是治病,偏方也是治病,针灸、按摩、艾灸、拔罐、膏药、熏蒸……甚至保健品等等,这些都是在治病,都是有一定疗效的,在有些时候,这些“野路子”或者“养生馆路子”疗效比正儿八经的汤药效果还好,都是一家人,没必要排斥,有效就是好的。也许养生馆里许多项目确实比较昂贵,性价比不高,但是人家是附加了服务费用的,服务就是好,不得不承认。
我不以使用经方为荣,也不以使用时方为耻;我不以使用古方为荣,也不以使用偏方为耻;我不以使用汤药为荣,也不以使用艾灸拔罐为耻;我不以使用纯中医手段为荣,也不以让患者化验检查为耻。疗效兴趣第一位,功名利禄脑后抛是虚伪的假话空话,不要把它放在第一位就算是实在的好人了,记录中医实践的所思所想,点点滴滴。
后人都不傻,为了门派或个人名声利益伪装的再严丝合缝,也许在后人眼里,终究都会是笑话。所以大大方方做学问就行了,不放大自己优点,也不掩盖自己缺点,不走下坡道,也不攀登神坛,如此可谓自然而然,超凡脱俗,无比逍遥。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