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网诊靠谱吗?患者医生都来看看
#中医杂谈#中医与社会#中医与生活
记录行医点点滴滴,看病、读书、思考、写文章,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不网诊、不咨询、不科普、不商务合作……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以中医为乐,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自从互联网兴起,出现了许多的新生事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出现了诸如电商之类的新型行业。在网络几乎一边倒批评网络经济的时刻,我依然说网络为许多普通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创业平台。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资源,没有人脉,没前辈指点,没有试错的机会,但是网络经济相对门槛低,许多人得以成功。
我认识一些创业成功的底层人员,早些年都是因为被现实的打压,无奈投身互联网,现在都做的风生水起。想想也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你想去做房地产,哪有这好事,有达官贵人家的孩子做,普通家庭孩子是没有这好机会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各个平台网红带货或者开设自己文化娱乐公司,也是互联网创业的一种。现在有许多人骂网红,一些人是出于仇富或者自己心态不平衡的心理,原来是普普通通的人,成了网红后竟然晋级富人圈,周围人心理有波动,这是正常且普遍的现象。但是,反过来想,那些贪官和官僚资本坐地搜刮以亿来计算,却不遭人嫉,这种社会现象也很有意思。
当互联网的春风吹到中医这个领域,又何尝不是一个机会,无论是对于医疗机构,还是对于中医医生个人。现在有许多家中医网诊的平台,中医医生在上面给患者处方,平台收费后把药邮寄给患者,为了刺激医生与患者,一方面给医生一些奖励,一方面给患者一些优惠,非常类似滴滴打车前期的经营模式,道理很浅显,至于后期如何收割双方,拭目以待。
还有一种中医网诊模式是通过微信等互联网联系方式,医生个人与患者不通过平台,医生收取一定诊费,患者自己去线下实体药店买药,这种辐射范围比较小,但是基本都是相对熟悉的人。整体而言,一般有中医网诊业务的医生,绝大多数都是两者都运用,就是目前现状。
都知道中医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是这四种诊断方法在不同医生眼中,所依靠程度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医生特别依靠问诊,也特别擅长,那么就有网诊的自信,在网上问一下症状,加上看看舌头就处方。而有的医生,特别依靠或者擅长脉诊,那么对网诊就会特别不适应,总觉的心里没底。
可能不少医生都与我一样,视把脉为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把脉者,最后把关也!比如我们前期通过问诊等大体判断患者属于水饮病,最后必须通过脉象来验证或者核实,如果是弦脉或者沉脉,那么双方相互印证,基本就可以诊断是水饮的病机。但是如果出现的不是代表水饮的脉象,不一致,我们就需要反过头重新问诊,或者更详细追问,看看真相到底如何。
现在许多人写宣传医案,从开始望闻问,到舌像脉象,一起呵成,都指向水饮,似乎天衣无缝,一字不差,前后完全对应。事实上,凡是临床老油子都知道,这样几乎完美的典型病例出现几率是很小的,临床上各种不相符合多的是,比如脉症不符,舌脉不符,要不然古人有舍症从脉的说法呢。
中医网诊,可以问诊详细,也可以让患者去做西医辅助检查,也可以拍视频照片,但是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脉诊,而且短时间脉诊很难靠远程机器来代替,因为每个大夫诊脉的特点,诊脉的风格,自己侧重提取的信息点都不同。除此以外,中医看病,不仅是语言肢体的交流,还有“神”的交流,这个神不是迷信,而是类似两个人面对面的气场交流,这个网诊做不到。
比如,许多有经验的中医都有这种体会,有些患者刚进门,未开口未把脉,单纯坐在你面前,一刹那眼神的交流,你可能就会突然想起自己以往的某条诊病经验处方,或者古人前辈这方面的记录。这点很微妙,但确实客观存在,就如同你暗恋多年的女生,有一天突然坐在你的身旁,就是感觉不一样,很微妙,也许就是气场吧。所以,中医看病,有时患者自从进入诊室,一个眼神对视,治疗也许就已经开始。
?
个人观点,如果有精力,对问诊和舌像比较侧重,有十足的把握,对于一些不危重的小病,保证中西医不误诊的前提下,中医可以网诊。尤其是对于一些有精力的青年中医,在网上可以赚取诊费贴补家用,或者补充线下门诊患者数量的不足,也方便了一些患者。
但是对于一些线下患者比较多,又特别仰仗脉诊的中医大夫,匆忙的网诊就不是特别合适。我这个人有点类似强迫症,过度追求完美,有点类似理想主义,也可能是一直亲自给患者写病历习惯使然,把不到脉象,无法进行症状和脉象的核对,总感觉心里没底,不尽兴,有说不出的遗憾和不满足,不自在。加之线下诊务比较忙,时间紧张,还要不停读书,不停总结与反思病例,也就拒绝网络问诊和咨询。
作为新兴的中医网诊,我觉得有其优点也有其短处,无所谓好坏,要看医生的行医风格,患者的心态,还有疾病特点等,我也特别希望互联网给患者提供便利,给医生带来进步和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