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何会没落?不是药材质量不好,也不是医生不好
#中医杂谈#中医与社会#中医与人生
记录行医点点滴滴,看病、读书、思考、写文章,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不网诊、不咨询、不科普、不商务合作……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以中医为乐,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许多人把中医的没落,归结于人才的流失或者教育的失败,这是一个原因,但不是核心。中医没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的经营传承方式,也许适合小农经济,但很难适应现代化大型的商业模式。
反观现代医学,有专门的新药或者新器械研发团队,一旦有所突破,恨不得天下医生与患者都知道,恨不得连动物都知道,这样才能占住市场。下一步就是交给厂家去大规模生产,然后再销售给各家医院和诊所。
当医生给患者开药时,只有这种药有效,并且见效块,患者才更容易接受。只有这样,医生才乐意去开,医院才乐意去进,并且这里面相同种类药物会有竞争,医院和医生还要考虑自身利益,你懂的。
所以这种模式,是研发团队、生产企业、医院诊所、医生四者组成的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只有相互捧,没有相互拆台,这样才能利益最大化。有钱好办事,搞到钱了,又可以投入大量资金去搞研发新药,开启下一个良性循环。
而中医的行业运营模式,显然不是这样,每一个传统中医大夫,其实是身兼数职,既是研发,又是生产,还是销售,还是大夫。许多好用的中药方子,并不是专门的科研团队在实验室搞出来的,而是临床一线的老中医根据一辈子的经验总结出来的。
?
但,与现代医学不同,中医一旦有点突破,有个好方子,不仅不是像西药那样大肆宣传,反而是藏的严严实实的,恐怕别人知道,甚至连传给徒弟还都留一手,有的甚至还防备着“患者”偷功,这就在源头上掐死了良性的商业循环。
后期的处方,配制,甚至煎煮,诊所医生都可以自己完成,真可谓单打独斗。
许多人都说中医喜欢内斗,没有团队协作精神,中医大夫之间喜欢拆台,中医与中药之间有时为了疗效相互推卸,无效了,有的中医说中药质量不好,都是种植的,熏染的,假药多,而卖药的就说不是中药的问题,是你中医水平不行了,怎么有的中医大夫也有效。
即便有个好的中药方子,老中医奉献出来,交给药厂生产,成为一种中成药,然后药厂药代表去宣传,去到医院推广,去用各种方式鼓励医生多开多用,其实许多时候都是西医大夫得到实惠了。因为绝大多数都是被西医开给患者了,许多患者还误解这些中成药是西药,与你中医没有半毛钱关系,一旦有效,还认为这是人家现代医学的功劳。
做一个恶心的比喻,越是高级的团队,越是重视分工与团结,比如狼群,都是团队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搞到大型猎物,才能吃肉。而越是低级的群体,一盘散沙,还相互内斗,争的却都是蝇头小利,比如厕所里面一团团蛆虫,从生到死,一直在掐,一直在相互打斗,争的就是那一口屎。
你我都是蛆虫,皆是蝼蚁,被权力与资本,一边利用着,一边却嘲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