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要分门派?
此为个人行医日志,作者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与一位同行交流聊天,一直到夜晚12点,回到家已经12点1刻,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完成每天的任务与习惯,就是花上二三十分钟写点有关中医的东西,写的很快,有啥说啥。至今,也不知这习惯是好还是坏,不过自己写的过程,也是深入思考,很受益,虽然有些读者看了会生气。
两个中医在一起聊天,只要推心置腹的聊中医理论,很难达成统一的意见,因为中医是分门派的。许多人可能不理解,医学不是很严谨的学问吗?怎么中医分成这么多的门派,并且谁也不能说服谁。
我个人以为,中医都是保守的,据我所知,越是那些号称对外不保守的医派,可能越保守,真正核心的东西从来不示于外人。这说明什么问题?中医的保守可能源于其根本的技巧本来就是一层窗户纸而已,一捅就破。如果根本技巧很复杂很难学,一般人学不会,也就没必要这么保守了。正因为很容易被模仿,而自己又不愿被模仿,所以才会保守,守口如瓶,甚至为此不惜故意制造出一套说辞以应对不知情者。
所以,作为一名年青中医,遇到一些实在并且不保守的老师很关键,这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他们告诉你的一些用药经验和处方思路,也许听起来并不是那么高大上,但是临床用上会有效,能够经得起重复验证。有一位民间老中医,曾经告诉我治疗牙痛要重用细辛,别看这么简单一句话,至今已经有好几个患者受益了,并且都是吃其他医生药物疗效不好来找我的。
中医分门派,但几乎所有门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自己实践基础和优势,也有自己的优势病种,没必要瞧不上别的门派。我个人是野生中医,没有家传,也没有名师这棵大树庇护,全靠自己死读书,在病人中摸爬滚打,经得起验证的观点与经验就是好的。有些门派,人们对其褒贬不一,甚至一边倒的声讨,但是有些东西也很有用,在病人中可以重复。即便是几年前,当张某本墙倒众人推时,我依然发现其书籍里面的有些按摩方法确实有效,因为这是患者反馈的。
所以,中医各个门派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根基的青年中医而言,只要治病有效,无论是何种门派,就应该吸收学习。当然,无论哪一个门派,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谁也不比谁高贵。用自己门派观点,审视别人,肯定到处是毛病,如同用日语语法结构去审视汉语一样。
我们所做的就是尽量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案给患者。虽不能保证百发百中,但只有不断提高击中的几率,才能让更多患者认可。患者都是用脚投票的,看重的都是疗效,是结果,至于你用的什么指导理论,这个并不重要,有效就行。患者都不傻,没效果谁也不来折腾,说的比唱的好听都白扯,所以金杯银杯都不如患者口碑。
中医各种门派理论,如同十八般兵器,有些人擅长用刀,有些人擅长用棍子,只要自己用的顺手,能一招打败敌人,就是好的,合适的是最好的。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