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并非是靠秘方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许多人觉得中医很神秘,这源于对中医的相对陌生,对传统文化的不太了解。其实中医一点都不神秘,也不玄虚,说白了就是来源于古代中国人运用当时各种手段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最后形成了一门有理论有经验的技术学科。
有些人认为中医靠秘方治病,认为每位中医手里面有几张方子,比如有治疗头痛的,有治疗胃疼的,有治疗感冒的等等,然后病人来了就把方子写出来去抓药。如果中医真是这样,那就太小看中医了,如果真是这么简单,那么小学生都可以干中医,像背古诗一样背方歌,然后再把方子写出来给病人吃。
其实这个问题,古人早就反复告诫后人,比如孙思邈曰: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所谓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流传下来的方书本草,里面的方子何止千万,都背下来也未必会治病。
中医治病,必须首先要先研究疾病,认识疾病,然后再治疗疾病,选择最合适治疗方法,这一点我认为与现代医学没有本质区别。如同打仗,不了解你的敌人是谁,不知道敌人大体的火力状态,不知道敌人兵力,上来就是一阵莽撞开枪,这不是胡闹吗?比如来了一位患者,主诉胃痛,如果是西医,仔细问病史,查体,然后结合各种辅助检查,确定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胃痛症状,胃炎、胃溃疡、胆汁反流、胃癌这都有可能,确诊了然后外做针对治疗,该吃药吃药,该手术手术。
中医呢?要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结合辅助检查,比如胃炎胃痛吧,要进行辨证,结合各种疾病信息,综合考虑,是寒邪犯胃?还是肝胃不和?还是湿热中阻?还是瘀血阻络?还是饮食积滞?还是脾胃阳虚?还是胃阴不足?等等,原因很多很多。如果是寒邪犯胃,那么我们就大体判断出治疗的方向,需要温胃散寒。请注意,这里只是大体的方向,还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做一些变通,追求至善至美!
就像问路,单纯用手一指,这只是大体方向,至于具体在哪个方向,距离多远,这就相当于患者具体病情,要选择合适方子和药物。温胃散寒的方子很多,比较出名常用的有小建中、附子理中、理中、良附。至于药物,那就更多了,干姜、花椒、小茴香、肉豆蔻、胡椒、荜澄茄……这到底如何去选择,怎样选择,疗效才会更好,这里就靠真功夫,绝不是任何寒邪犯胃胃痛用上胡椒都能取得最佳的疗效。
打个比方,如果寒邪反胃并且伴有气滞,导致的脘腹胀满疼痛、两胁疼痛,那么最佳的选择就是良附。但疾病永远没有这么简单,照着书本发展变化,如果还伴有表寒怕冷,有点恶心,那么我们就加上紫苏叶。如果大便还有点稀,肚子痛,寒邪也侵袭了肠道,那么我们就加上炮姜……。所以中医看病是个很细致的活计,心思特别细腻才行,也特别耗费医者肝血心神。
当然,有些人看病就是几十张方子来回倒腾,只关注方子,而忽视具体疾病,像西医开中成药一样,许多患者吃的都是一样的方子,虽然也有有效的,但是不对证误治也是经常发生。这就类似于发现身上有一肿块,不论青红皂白,不论良心恶性,不论在那个部位,也不考虑后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割一样荒唐可笑。
所谓的秘方,并不神秘,不过是与某种疾病的某种类型对应性特别好,所以疗效显得特别好,但是一旦用到其它类型上,不仅无效,有可能还会加重病情。比如风寒感冒,里面有一种类型伴有风寒侵袭肠胃,经常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痛、腹痛、食欲差,这时候我经常会用到一张方子,一般效果都很好,如果说成秘方,肯定也会有人相信。
其实它是一张普普通通得古方,用了上千年,就是香苏散!古书就有记载,根本就不是秘方。所谓秘方,药物组成并不神秘,就是一层窗户纸,是有些人出于各种目的人为地把它宣传的过于神秘,故弄玄虚而已,这也是中医保守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
而有些所谓秘方,不法之徒却经常在里面做手脚,比如号称降糖的秘方纯中药药末,里面加西药降糖药。号称治疗类风湿疼通的秘方纯中药药末,里面加止痛药甚至激素。号称治疗小儿咳嗽秘方中药水,里面加罂粟壳,甚至可待因这些成瘾麻醉药物,屡见不鲜。吃上快速见效,不吃很快就复发,许多人听到秘方二字还趋之若鹜,不解实情的缘故。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