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之腹结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后,即第一跖骨基粗隆(太白穴、公孙穴),向上经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继续向上循行至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的支脉:从胃部分出来,向上通过膈肌,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分布于胸胁。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腹胀,泄泻,便秘,胃痛,肠鸣,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癫狂,湿疹,瘾疹,下肢痿痹,足踝痛等证。
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
腹结穴
【出处】《针灸甲乙经》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1、腹痛,腹泻,积食;
2、疝气。
【应用】
《说文通训定声》载:“腹,脐上下两旁也。”《说文》:“结,缔也,从系吉声。”周与嗣《千字文》:“露结为霜”,有凝结之义。本穴在府舍上3寸,为腹气结聚之处,肠之痛结者可舒,而滑泄者亦可敛也。位于约当腹部结束衣带之处,临床亦多用于治疗腹痛积聚之疾,以其取之有行郁破结之效,故名腹结。
腹结有理气散结的作用、腹结有健脾温中,宣通降逆的作用。腹结穴与足阳明胃经的外陵临近,当小腹用力时,外陵处肌肉与腹结处肌肉同时硬结,腹结结于内,外陵陵于外。由此可知:外陵之治心下引脐腹痛,与腹结所治之气痛为同一道理。腹结穴有理气活血、行郁破结之功,主治绕脐腹痛,腹胀,疝气,泄泻,便秘。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
常用拇指指腹轻轻揉按腹结穴,每次1~3分钟,对消化系统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文献】
《针灸甲乙经》:“绕脐痛……注利,腹结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绕脐痛,上冲抢心,腹寒泻痢,咳逆。”
《类经图翼》:“主咳逆,绕脐腹痛,中寒泻痢,心痛。”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