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穴位知识 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之承泣穴

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之承泣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
承泣

【出处】《针灸甲乙经》: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

【定位】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靠、仰卧位,押手轻轻向上固定眼球,于眶下缘和眼球之间取穴。

【主治】

1、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
2、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应用】

承泣穴主治眼睑动,目赤肿痛,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白内障,夜盲,口眼斜,迎风流泪,头痛眩晕,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结膜炎,翼状胬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等。

承泣穴主治眼睑动、目赤肿痛、夜盲、口眼斜、迎风流泪。承泣主要用于治疗眼及面部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夜盲、眼睑动、口眼斜、头痛眩晕,以及急慢性角膜炎、翼状胬肉、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承泣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色盲,近视,远视,口眼斜;以及急、慢性结膜炎,白内障,青光眼,斜视,视神经萎缩等。承泣穴主治眼睑动,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近视,口、面肌痉挛。穴位疗法中治疗眼疾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

承泣穴配太阳穴治目赫肿痛,承泣穴配阳白穴治口眼歪斜。承泣穴配风池穴、睛明穴,治目赤肿痛。承泣穴配风池穴、睛明穴,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承泣穴配合谷穴、攒竹穴,治口眼斜。承泣穴配太冲穴、攒竹穴、鱼腰穴,治迎风流泪。承泣穴配足三里穴、合谷穴、攒竹穴、风池穴,有补益气血,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眼胞睑外翻及口眼歪斜。

艾灸方法:禁灸,不宜灸。

【文献】

《针灸甲乙经》:目不明,泪出,目眩瞀,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目动与项口参相引,僻口不能言,刺承泣。

《针灸大成》:主目冷泪出,上观,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目动与项口参相引,口眼斜,口不能言,面叶叶牵动,眼赤痛,耳鸣耳聋。

《备急千金要方》:目动,与项口参相引。

《备急千金要方》:目不明,泪出,目眩瞢,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目动,与项口参相引。僻口不能言。

《外台秘要》:禁不宜灸,无问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长桃许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都不见物,或如升大。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不宜针,针之令人目乌色,可灸三壮,炷如大麦,忌如常法。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圆力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